正文 第2章 從貧困出發(1)(1 / 3)

窮則思變。她們從貧困出發,走出了自己的財富之路。她們的足跡,見證了溫州人改變命運的曆史……

溫州“花仙子”

人物名片

鄭建美:“記者花苑”總經理、首席插花師

花代表了人類的許多情感: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崇高的敬仰;花體現了人類的許多精神:堅忍不拔、傲然不屈、神聖貞潔;花象征了人類的許多願望:幸福和平、自由獨立、健康快樂……

——高士其(中國現代科普作家)

楔子

鄭建美剛剛過了40歲生日。

40歲的鄭建美皮膚白皙,魅力不減,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要小得多。

有人透露,她善保養,喜歡綠色食品,生活很有規律。據說,她一個上午僅礦泉水就要喝上七、八瓶。

她則坦言,她所從事的事業使她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態。

她是溫州著名的“記者花苑”創始人。

從她選擇插花藝術的那一天起,她便擁有了一種花樣人生……

一個浪漫的念頭

時光倒流15年。

15年前的鄭建美,新婚燕爾。她是一名水廠職工,丈夫是地方電視台的記者。兩個人雖算不上特別清貧,但也絕對算不上富裕。沒有積蓄,甚至也沒有自己的房子。結婚時他們住在娘家,新房還是借了3000元錢裝修的。

寶寶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盡的快樂。同時也讓一對年輕的夫妻陷入沉思:溫州是個商業化的社會,也是個高消費的社會,單靠兩個人微薄的工資收入,將來如何立足?

大概是在一個夏日的傍晚,吃過晚飯,鄭建美抱著孩子逗樂。丈夫慵懶地躺在沙發上,不停地變換著電視頻道。千篇一律的節目,使原本煩亂的心緒更加焦躁不安。

突然,他把遙控鎖定在浙江電視台。電視裏正在播放的是一個叫做“湖畔花苑”的專題節目。報道說,這個花苑過去的一年賺了十多萬元。

那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花店啊!

意外的發現,令夫妻倆喜出望外。他們想,如果自己也能開個花店,天天和花相伴,賺錢的同時,把自己的生活美化得像花兒一樣,豈不是非常浪漫的事嗎?他們記住了花苑老板的名字,也記住了拍攝這個節目的記者名字。夫妻倆商量後,決定讓鄭建美到那裏拜師學藝。

第二天一早,丈夫輾轉找到了那位記者的聯係方式。對方接到電話有些意外,但聽了他們的想法很感動,表示願意引薦。

到達杭州那天,正下著大雨,湖畔花苑依舊顧客盈門。花店老板熱情地接待了他們,領著他們在花店裏走走看看,還耐心地向他們介紹各種花卉的名稱和特征。徜徉在花的海洋裏,鄭建美心裏說不出的暢快。

鄭建美說,她那時擔子很小,更重要的是不願和丈夫分開。她執意央求丈夫留下來和她一起學插花,但丈夫工作忙,走不開,即便是這次送她到杭州,也專門選擇了一個周末。而且,電視台已經批準他到北京廣播學院培訓一個月。

看著丈夫遠去的背影,鄭建美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無助。這種孤獨感,伴隨她度過了在杭州的日日夜夜。

湖畔花苑的生意異常火爆,每天的淨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要知道那是在13年前,13年前每天能賺5000元,那是什麼概念!鄭建美看在眼裏,樂在心頭。她打電話給丈夫,心裏抑製不住的激動。

她恨不能早點學到手藝,辦起屬於自己的花店。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美麗的花仙子,手捧著七色的花,在人們的簇擁下走向前來迎接他的丈夫……

行動起來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心動不如行動。

鄭建美在湖畔花苑學了一個多月的插花藝術。“出師”的那天,也正是丈夫從北廣學習歸來的時候。丈夫到杭州接她,互訴學習的心得,兩個人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回到樂清的第一件事,就是籌集資金,尋找門麵。正如前麵所說,鄭建美條件並不寬裕,結婚住在娘家,婚房的裝修還是借了錢進行的。可笑的是,婚房並不嚴實,下雨的時候,床上都會浸水。

樂清畢竟是樂清。作為“溫州模式”的主要發祥地,樂清人最喜歡也最擅長的是股份合作。鄭建美找到自己的姐姐共同投資。百般尋覓,她們在樂清市區找到一個店鋪。店鋪不大,而且有些陳舊,但處於中心地帶,位置得天獨厚。

接下來的事,該給花店取個好聽的名字。

鄭建美想,大凡店名,總是與所在的位置相關聯的,杭州那個花店因為在西湖邊上,所以叫湖畔花苑,那麼自己這個花店在樂清,是不是可以叫做樂清花店呢?她多方征求意見。一個在經濟部門工作的朋友說,辦企業應該有品牌意識,名稱要容易叫響。比如啤酒,我們樂清有個雁蕩山,我們叫雁蕩山啤酒,假如有個公司叫喜馬拉雅山啤酒,肯定更容易出名,因為雁蕩山知道的人不多,而喜馬拉雅山全世界都知道。言下之意,“樂清花店”不是最理想的。

丈夫的一位同事提醒說:你是記者,何不就叫記者花苑呢?

夫妻倆一想,對呀!天下記者多的是,但叫“記者花苑”的肯定沒有,就用這個名字不是很有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