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外的是,第二個月發工資的時候,她竟一下子拿到了300元,超過了廠裏一些老職工!她懷疑是搞錯了,傻乎乎跑去找老板。老板說,沒錯,就是這麼多。第一次拿到這麼多錢,朱萍高興得不亦樂乎。
事後她明白了,在當時的許多小廠裏,並沒正規的薪酬管理製度,發多發少全憑老板說了算。你做得好,工資可以一下子提得很高;做得不好,也可以一下子少得讓你哭。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朱萍的誠實讓老板看到了她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因而對她更加賞識。如果她繼續在這裏幹,令她意外的好處肯定不止這一樁。但出於“多學一些經驗”的需要,朱萍沒有“從一而終”。在這家工廠幹了不到半年,跳槽他去。在隨後近三年的時間裏,朱萍先後換了好幾家工廠,期間還曾獨立開過一個賣彈簧的店麵。
但這些經曆,注定隻是她在職場生涯中的小小浪花。或者說,隻是她的創業人生的一個“前奏”吧。
有一天,當她再一次路過蛋糕店,以欣賞的眼光看著那些誘人的、散發著醇香的蛋糕時,腦海裏突然想到,自己那麼喜歡蛋糕,如果開一家蛋糕店,既可以滿足自己的食欲,又可以賺錢養家,這不是件兩全其美的事嗎?
瞬間萌生的這一念頭,讓她激動不已。
她把自己的想法回家和父母一說,沒想到他們毫不猶豫地表示了支持。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冥冥中注定的。
冥冥中注定了,朱萍與蛋糕要有一生的“不解之緣”……
19天的“學徒生活”
少林習武,往往需要十年八年才能“出山”。
朱萍學做蛋糕,多長時間“出道”?19天!
做蛋糕與練武功雖不可同日而語,不需要十年八載。但要在19天內學會、學精一門製作蛋糕的技藝,也並非人人都做得到。那些和朱萍同期學習的,大多要學3個月到8個月,才算勉強學成。而這種速度,在這個行業裏是非常正常的。
朱萍學藝,師從一位廣州師傅。這位師傅一向以嚴格著稱,對於任何一個跟他學習的人,她都不會輕易放他們過關。就像他自己做的蛋糕,絕不把不合格品推向市場。
“打雞蛋、稱麵粉、稱白糖、打碎,打碎的時候要搞成麵糊,把它放在模子裏,再放進去烤,然後拿出來冷卻,最後做成成品,做好蛋糕,需要十來個工序!”朱萍說,老師一邊教,她就一邊跟,思想一刻也不敢放鬆。那個時候,溫州大橋沒有通車,她每天一大早起床,從柳市坐車到甌北,再從甌北坐船到溫州,然後坐公交車趕到上課地點。上課結束後,她又急急忙忙趕回柳市。
急於學成開店,加之每天這樣來來回回地奔波夠折磨人,她格外珍惜求師學藝的每一分鍾。白天,她認認真真地跟著老師學,晚上回到家裏,她又對照書本反反複複地揣摩。也許,還因為她對蛋糕那份特殊的感情,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種特別的領悟能力,她居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學成了。她提出要走的時候,老師有些不放心,讓她現場做個蛋糕出來看看。結果,她順利通過了“考核”,做的蛋糕又快又好,令老師讚不絕口。老師說,你可以獨立開店了。
臨別的時候,師徒依依不舍,說了好多互相祝福的話。
前麵說過,朱萍的家景並不好,她在幾家工廠打工所得和開彈簧店的微薄收入,幾乎全用來貼補家用了。所以,當她開始自己事業的時候,真正是白手起家。
“我一共借了8000元錢,到溫州學藝借了3000元,蛋糕店開業的時候借了5000元!”
一下子借了這麼多錢,朱萍心裏懸懸的,開業之前的幾天,她連睡覺也睡不安穩。她擔心的是,萬一生意虧本,還不起人家怎麼辦?要知道,當時她才19歲。現在想起來,她還覺得有些“膽大妄為”。
“不過,”朱萍說,上天好像是有意眷顧她似的,她的蛋糕店生意非常好。開業當天,就有480多元進帳。除掉成本,淨賺200多元,這讓她驚喜不已!
於是,朱萍格外喜歡起那個數字來:19。
19天學藝成功,19歲開張大吉。
“如果生命中真有什麼吉利數字,這便是了。”她想。
而且她希望,這吉利的開始能夠伴她一生。
一把大火燒出人生百態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做生意當然希望大吉大利,但這樣的“好事”又怎麼可能讓一人獨有呢?
大概過了三、四年光景,朱萍的蛋糕店剛剛有了一定規模,在當地開始有點知名度,正可以大展宏圖的時候,卻出了一次意外的、而且致命的事故:相鄰店鋪突然起火,殃及她的蛋糕店,朱萍苦心經營的事業一夜間被燒個精光!
白天還是滿目生輝,晚上卻變成一地焦炭。麵對此情此景,朱萍近乎絕望。
當她剛剛平靜下來的時候,首先想到,她曾委托一位朋友替她投了保。她找到保險公司,業務人員翻遍所有紀錄,都沒有找到她的投保登記。再找當初替她投保的朋友要收據,那人說時間長了,找不到了。
保險理陪,憑的是依據,沒有依據,隻能是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