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人生之路走得太順,突然間遭逢這樣的打擊,朱萍手足無措,她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正當朱萍心灰意冷之際,劉賽琴、胡誌薇、胡小蘭三人給她送來了1000元錢,幫助她渡過難關,並熱情地鼓勵她,一定要對生活有信心,蛋糕店燒了可以重來,一個人要是對生活沒有了信心,那就真的沒得救了。
劉賽琴、胡誌薇、胡小蘭都隻是朱萍的客戶,當時並無太多交往。都是街坊鄰裏,小鎮上有些什麼事,很快就能傳到耳朵裏。她們聽到朱萍的遭遇後,隨即商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這讓朱萍深感意外,同時也從她們激勵的話語中受到了巨大鼓舞。
患難見真情,禮輕人意重啊!
朱萍的房東也沒有因為這起意想不到的事故而對朱萍抱有陳見。他表示,房屋整修好後,隻要朱萍願意,仍然租給她。所以,我們看到,盡管現在朱萍的分店已開到了周邊城鎮,但她位於柳市鎮前市街8號的老店從來沒有改變。
遠在廣州的那位教她蛋糕製作的老師,聽說自己的徒弟遭逢不幸,隨即打來電話,表示願意先把機器運過來,幫助她重新開張,等有了錢再付給他。
爸爸、媽媽,還有不少親戚朋友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勉勵。
來自父母和親友們的支持,讓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她暗下決心,一定要重振旗鼓,把事業做得更好。
有意思的是,經過這一“劫”後,她與劉賽琴、胡誌薇、胡小蘭,還有本書中寫到的鄭建美等,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她們在生活上互相關心,事業上互相支持,以致每提到他們中的一個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另外幾個人。
有一年的冬天,年關將近,她們幾位拉了一大車的嶄新棉被,結伴來到溫州泰順縣偏遠山區,慰問特困農戶,在當地傳為佳話……
“他人,是自己的力量!”朱萍說。
這種力量使朱萍絕處逢生,並支撐著她走出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
從“西餅屋”到“寶得利”
經濟學家評價,認為溫州經濟就是“草根經濟”。
“草根經濟”的主要特點,一是它的民間性。完全是由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一種經濟形式,所以又稱“老百姓經濟”;二是的頑強性。生命力非常旺盛,不管風吹雨打,也不怕烈火焚燒,它始終頑強生存。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草的特性。
一把火當然燒不毀朱萍投身糕點業的信念。她在經曆短暫的猶豫、反思之後,又以全新的精神麵貌,開始自己的征程。
朱萍的蛋糕店不叫蛋糕店,那樣聽起來太俗。
她叫“西餅屋”。
為什麼叫“西餅屋”?朱萍解釋說,她學蛋糕製作,師從的是寶利萊的老師。寶利萊是個境外品牌,她剛開店時想不出一個合適的名字,就問老師:“我也叫寶利萊行不行呀?”沒想到老師很爽快,居然一口答應,還不收任何費用。
但在開業時,她突然想到,叫寶利萊,很多人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名聲叫不響,估計蛋糕最早是西方人發明的,就加個“西餅屋”吧。
於是,她的蛋糕店從一開始就有了一個中西結合的名字:寶利萊·西餅屋。
朱萍的事業從蛋糕開始。先是小蛋糕,再是大蛋糕;先是普通蛋糕,再是充滿各種創意的蛋糕;先是生日蛋糕,再是婚慶蛋糕、節日蛋糕、會議蛋糕……。越做越入行,越做也有趣。
創業是艱辛的。重新開始的那些日子裏,店裏沒請工人,朱萍起早貪黑,忙得暈頭轉向。好在家人都很支持她。媽媽經常到店裏幫幫忙,給她帶帶孩子。與人合作經商的丈夫也甘心放棄自己手頭的工作,無怨無悔地幫助她成就事業。
累並快樂著,這是朱萍當時的狀態。
柳市人喜歡攀比,就是買蛋糕也要爭個“頭彩”。而這種消費心理,對於商家來說,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
“我做得最大的一個蛋糕,直徑1.5米,是搭著梯子做成的。定做這個蛋糕的主人在柳市電器城擺了生日酒席,蛋糕送過去的時候,酒店的門都進不去,把個電器城都轟動了。”朱萍打趣地說,不知道定做蛋糕的人是什麼心理,反正她做蛋糕的時候爬在梯子上,真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朱萍做的大蛋糕使她名聲在外。最主要的是她的蛋糕質量和熱情周到的服務,使得她的“西餅屋”在當地家喻戶曉,並陸續成為正泰集團等眾多知名企業、學校乃至機關員工生日蛋糕的定點供應商。
接下來的“品牌延伸”,是順理成章的。她在做好各式蛋糕的基礎上,把業務拓展到各種西式糕點、訂婚喜餅、中秋月餅、廣式麵包,足有200多個品種。
為方便顧客“就近取貨”,她還先後在柳市周邊的樂清市、北白象鎮等開起了四個分店,把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送到了千家萬戶。
隨著經營範圍的擴大,原有的“西餅屋”已不能適應新的業務需要,公司化的運作成為擺在麵前的一道課題。於是,一個名為“樂清市寶利來食品有限公司”的企業運應而生,擁有了新的注冊商標“寶得利”,並通過了QS食品衛生安全認證。
作為生產型企業的“樂清市寶得利食品有限公司”,除為自己的分店供貨之外,還吸引了遠遠近近的糕點店前來進貨。
朱萍深得現代企業管理真諦,專門聘請了有經驗的職業經理人負責公司日常事務,幾個分店則由能幹、敬業的店長分別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