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攝影基礎。唯一的好處是她丈夫的姑丈在鎮上開有一家照相館,為她學習攝影提供了很多便利。每到星期天,她背著個相機一個人往鄉下跑,晚上則跑到丈夫姑丈的暗房裏衝洗照片。遇著攝影方麵的培訓班,她就自費去參加學習。她記得第一次參加攝影培訓的學員一共有40多位,其他人或多或少有些基礎,隻有她是從零開始。但最後堅持下來並做到她這種成就的,唯她一人。
她在《淺談攝影藝術的情感作用力》一文中說:“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之所以能夠吸引讀者的目光,打動讀者的心靈,起到審美教化的作用,一個主要原因是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情感。這種情感通過作者的創意,生動、形象、充分地表現了出來,達到了內容美和形式美的協調統一,從而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的確,對於她所鍾愛的攝影藝術,她投入了熾熱的感情。
而這種投入,使她最終修成了正果。
幹出來的“文化官”
攝影其實還隻是林丹的“副業”。
林丹的本職是文化工作,她是文化站站長。
坐落在虹橋鎮中心的文化站,裝修氣派,布局別致,鐵柵欄環護的院落內,綠草如茵。仿歐式的風格建築的四層主樓,集圖書館、電子信息館、多功能閱覽室、舞蹈室、文化藝術培訓室等一體。這個榮獲“浙江省特級文化站”的基層文化組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思緒回到八年前。
八年前的虹橋鎮文化站有名無實,形同虛設。甚至虛設也算不上,因為根本就沒有一個像樣的活動場地。林丹在這個時候被任命為文化站站長,有點“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味道。她沒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開始了“舊貌換新顏”的艱難跋涉。
“首先從硬件開始,解決設施問題!”林丹想。
在征得黨委、政府和上級文化部門的同意後,她著手基礎設施建設。上級的拔款有限,她便四處“化緣”。她的誠心感動了社會各界,當年即爭取資金40多萬元,對文化站舊址修葺一新。隨著,她又興建了圖書館,起初館藏圖書不足8000冊。為盡快擴大圖書藏量,林丹別出心裁,設立“贈書架”,向社會倡導圖書捐贈活動,得到了各個方麵的積極響應。幾年間,圖書藏量猛增至20000多冊,並成為樂清市首家填級自動化管理圖書館。
“鄉村電子信息館”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繼“希望工程”之後啟動的又一重大項目,目的是構建現代化的農村文化教育資源庫和經濟社會發展信息傳播中心,為農村提供信息化服務。林丹捷足先登,建立了全國第一家鎮級“鄉村電子信息館”。
林丹抓住機遇,積極創造條件,提升文化服務功能,使擴建後的文化站麵積達1700多平方米,新增了一個300多平方米的藝術培訓中心和一個配備了數十台電腦的多媒體閱覽室,實現了與全國各大城市圖書館的資源共享。
與此同時,虹橋鎮書畫協會、攝影協會、音樂舞蹈協會、作家協會、腰鼓協會、詩詞協會、老年藝術團等業餘文藝團體相繼建立,群眾性的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林丹和她的同事們的努力,改變了溫州在許多人心目中“有錢沒文化”的印象。
她清楚地記得,2004年6月,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專程前來參觀,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在外麵總聽人家說,溫州人非常能幹,會賺錢,但文化非常落後,宗教場所非常多。我在這裏看了以後,改變了我的看法。我們全國有多少個鄉鎮啊,如果都像虹橋這樣重視文化陣地建設,那麼我們的基層文化就會更加繁榮,全民的文化素質就會得到更快的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