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羅馬和中國(1 / 2)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人類曆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東部地域不再是利益中心。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雖然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繁華無比,但已經不是控製世界的中心地區了。權力中心逐漸轉向了東方和西方。那時,新興的羅馬帝國和再度強盛起來的中國成為了控製世界的兩大帝國。由於離本國太遠,羅馬的勢力擴張到幼發拉底河後,就不再向外擴張了。許多新的統治者掌握了從前由塞留卡斯的波斯和印度掌管的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外的地方。當時,中國秦朝的始皇帝已經駕崩,漢朝取代了秦朝。漢朝的勢力,穿過西藏,越過帕米爾高原,一直到達土耳其西部。到這裏,漢朝也擴張到了極點,因為再過去也太遠了。

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版圖最大、組織係統最完整、政治體係最發達的國家,其麵積和人口都超過了鼎盛時代的羅馬帝國。這兩個大國,雖然在同一世界同一時代同時繁榮,但相互之間並不知曉。同時,海陸交通發展和組織體係並不健全,所以兩國之間還沒有發生直接的衝突。

但是兩國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間接地相互作用,這對夾在他們中間的中亞和印度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駱駝商隊橫穿波斯,貿易商船路過印度及紅海沿岸,在緩慢地行進中經營著商業。公元前66年,龐培大帝率領的羅馬軍隊,追尋著亞曆山大以前的足跡,進軍到黑海東岸。公元102年,班超率中國遠征軍曾抵達黑海,並派遣使者探聽羅馬的情況。然而,歐洲與東亞兩大平行世界間的明確了解和直接通商,一直等到若幹世紀後才得以實現。

這兩大帝國的北方都是野蠻荒涼之地。現在的德國地區,當時大部分仍然被森林覆蓋,大片的森林一直延伸到俄羅斯。森林中有群居的野牛,這些野牛體積與大象不相上下。當時,亞洲大山脈的北方,橫亙著沙漠、荒原、森林以及凍土地帶。亞洲高原的東部,是滿洲的大三角地。橫跨俄羅斯與土耳其斯坦之間,直到滿洲的大部分氣候一直變幻莫測。幾百年間,這個地區的降水量變化很大。氣候決定了這裏的土地不適合人類居住。也曾經有些年頭,那些地方牧草叢生,適宜耕種,但接踵而至的是致命的周期性的大旱時代。

從德國的森林地帶到南俄羅斯、土耳其斯坦,從哥德蘭島到阿爾卑斯山的一大片北方荒原的西部,是北歐民族以及雅利安民族的發源地。蒙古東部的沙漠和荒原地帶,則是匈奴人,或蒙古人,或韃靼人,或土耳其人的發源地。這些民族在語言、種族以及生活方式上都相差不大。一方麵,北歐民族不斷向外擴張,南下侵入文明國家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及地中海沿岸一帶;一方麵,匈奴人中的過剩人口也成為流浪者、侵略者或征服者,進入中國境內定居下來。多年的豐收使北方人口急劇增加;但是牧草的匱乏、牲畜感染瘟疫卻逼著饑餓、凶悍好戰的民族大舉南下。

有時,這世界的兩大強國能夠同時擊退蠻夷,用武力維護著邊境的和平。漢朝從中國北方向蒙古境內推進的力量強烈而且持久。中國的居民越過長城,噴湧而出。中國的農民們依仗著戍守國境的士兵,騎著馬扛著鋤具,開墾了塞外的草地,占有了冬季的牧場。匈奴人雖然屠殺過不少移民,但卻抵不過比他們強大得多的中國討伐軍。於是,這些遊牧民族有的作為一個耕作民族在當地定居下來,向中國政府納稅;有的向別處遷移,尋找新的夏季牧場。前者成了中國人,後者則向東北方和東方漂泊,翻山越嶺,進入到西土耳其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