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愷撒統治羅馬的時代,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穌在猶太出生了。那個以基督的名字命名的宗教成立,後來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
為了方便,我們從整體上把曆史和神學分開來研究。大部分基督徒都相信,耶穌就是猶太人最初承認的那位“世界之神”的化身。對於史學家們來說,要想要實事求是地反映曆史,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這種觀點。既然耶穌曾以人類的形體出現,史學家們也必須把他作為一個人來研究。
提比留統治時期,耶穌開始引人注意。他是一個先知,並遵循著以前猶太先知的方式傳教。他大約30歲開始傳教,在此之前他的生活狀況完全不為人所知。
四部福音書是我們獲取耶穌的生平與教導的最直接也是惟一的途徑。這四部福音書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清晰的人物形象。讀了這些書後,我們肯定會承認:“的確有這麼一個人,他不是虛構的。”
就像後世佛教中的鍍金佛像歪曲和模糊了釋迦牟尼形象一樣,現代的基督教藝術塑造的耶穌瘦削的形象和積極向上的性格,實際上也是將一種錯誤的崇敬附加在他的肖像上,使其失去了真實感。其實耶穌隻是一個身無分文的教師,在沙塵滿天、陽光四射的猶太國土上流浪,靠著別人偶爾的施舍過活。但是後世為他畫的像上,耶穌永遠是頭發整齊、皮膚光滑、服飾考究、長身直立,猶如在空中飛行,周圍的一切都靜止不動。這一點讓許多人不相信耶穌真實存在過,因為他們無法從後世的粉飾和美化的故事中辨別事情的真偽。
假如能清除那些牽強附會的粉飾和美化的話,我們就能發現一位有人情味、誠懇、熱情,有時也會發怒的人,宣傳著一種簡單而又深奧的教義——上帝是全世界的慈父,天國將要降臨。用一句很普通的話,他是一位很有感化力的人。他吸引了很多信徒,向他們灌輸仁愛和勇敢的精神。患病和苦悶的人從他那裏獲得了重新生活的勇氣。然而,他自己可能也是個體質纖弱的人,因為被釘上十字架後,他很快就死了。據說,在他依照慣例背負十字架前往刑場的路上,他昏倒了。為了弘揚自己的教義,他在國內遊曆了三年。當他到耶路撒冷的時候,有人控訴他想在猶太建立一個異端王國。在受到審訊後,他和兩個小偷同時被釘在十字架。那兩個小偷咽氣之前,他早已離開了痛苦的世界,奔赴天國。
耶穌所倡導的天國的教義,確實是一種最能促使人們思想覺醒和改革的最富革命性的教義。那時的世界還不能完全了解它的重要意義,甚至對教義反對人類固有的習俗和製度的內容也一知半解,感到恐懼退縮,這也並沒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因為耶穌所宣揚的天國教義,不亞於一種勇敢的、毫不讓步的、從裏到外地徹底改革人類生活的運動。讀者如果想了解這驚天動地的教義的內涵,必須去看福音書。在這裏,我們隻討論耶穌的教義對以前固有思想的重大打擊。
雖然猶太人相信全世界惟一的神就是正義之神,但他們同時也認為,正義之神也有世俗的一麵,因為它曾和自己的祖先亞伯拉罕立下了對他們有利的契約,就是承諾猶太人最終將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耶穌否認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大為失望,並且感到憤怒。按照耶穌的說法,上帝不是生意人,並沒有與人簽訂契約,在天國裏,既沒有被上帝挑選的人,也沒有所謂的寵兒。上帝是一切生命的慈父,他會公正地對待一切人,就像普照萬物的太陽一樣。所有人都是兄弟,都是這位神聖之父的子民——罪人是,愛子同樣也是。在善良的撒馬利亞人的寓言中,耶穌對那種隻會讚揚自己的民族,而對有不同信念的其它教派或種族持有強烈的偏見的心態表示了深切的憐憫。在講給勞動者聽的寓言故事中(《馬太福音》),耶穌否認了猶太人一直強調的與上帝的特別關係。他說上帝對於被召喚到天國的人,都一視同仁,毫無差別,因為他的仁慈是無限的。除此之外,他還借用埋藏銀子的寓言(《馬太福音》)、寡婦捐錢的寓言(《馬太福音》)來呼籲人們盡力行善;他申明,在天國裏既沒有特權,也不打折扣,更沒有任何借口。
耶穌對猶太民族強烈但褊狹的愛國主義除了攻擊,更有感化。他想用上帝的偉大的博愛,來衝散猶太人狹隘有限的家族感情。天國,應該是由信徒組成的大家庭。據傳:“耶穌正對眾人說話時,他母親和兄弟站在外邊,等著和他說話。有人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兄弟站在外邊,等著和你說話。’他卻對那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然後他伸手指著信徒們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凡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就是我的母親。’”(《馬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