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十字軍東征與教皇統治的時代 (1)(1 / 2)

很有意思的是,查理曼大帝與伊斯蘭教的哈裏發哈隆·拉西德,即《天方夜譚》中的哈隆·阿爾·拉西德相互交往。據記載,哈隆·阿爾·拉西德曾從巴格達——此時已取代大馬士革成為穆斯林的首都——派遣大使送去了華麗的帳幕、滴漏、大象和一把聖墓的鑰匙。這最後一件禮物是精心挑選的,其目的是想挑起拜占庭帝國和新的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想成為耶路撒冷基督徒的真正保護者。

這些禮物提醒我們:公元9世紀,當歐洲還處於戰爭和劫掠的混亂中時,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崛起了一個阿拉伯大帝國,它比歐洲所表現出的一切都更文明。在這裏,文學和科學仍然生機勃勃,藝術繁榮,人的思想活動不受恐怖和迷信的影響。即使是在撒拉遜人的統治陷入政治混亂的西班牙和北非,理性生活仍然充滿活力。在歐洲處於黑暗的這些世紀中,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仍在閱讀和討論著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他們保護著被忽視的科學和哲學的種子。

哈裏發領地的東北部是大量土耳其民族。他們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他們的信仰比南方活躍、聰明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信仰更單純、更狂熱。公元10世紀,阿拉伯勢力開始分裂和衰落時,土耳其人卻變得強大和興盛。土耳其人與哈裏發帝國的關係,和14世紀前的米堤亞人和最後階段的巴比倫帝國的關係非常相似。公元11世紀,一群土耳其人、塞爾柱土耳其人南下侵入美索不達米亞,名義上他們擁立哈裏發為領袖,實際上隻是把他當做他們的俘虜和工具。他們征服了亞美尼亞,接著又進攻小亞細亞的拜占庭殘餘勢力。1071年,在梅拉斯基特戰役中,拜占庭軍隊被徹底擊潰。土耳其揮軍直上,直到掃光了拜占庭在亞洲的統治的任何痕跡。他們占領了與君士坦丁堡相對的尼西亞要塞,並準備向它進攻。

拜占庭的皇帝邁克爾七世驚恐萬分。他已經和掠奪杜拉曹的諾曼冒險者、渡過多瑙河突襲的驃悍的土耳其民族貝奇尼格人發生過激烈的戰鬥。他已經到達極限,不得不向所有可能的地方求助。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沒有向西方的皇帝,而是向拉丁基督教會的首領羅馬教皇求援。他致信給教皇格列高裏七世,而他的繼承者阿列克修斯·科穆寧給教皇烏爾班二世寫的信就更為急切了。

這是拉丁教會和希臘教會分裂還不到25年的事情。那場辯論仍清晰的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這次拜占庭的危機,向教皇呈現了一個重新確定拉丁教會對不知情的希臘教會的優勢的絕好機會。此外,這次事件還給了教皇解決令西方基督教國家非常煩惱的另外兩個難題的機會。一個是擾亂了社會生活的“私鬥”風俗;另一個是低地日耳曼人和基督教化的諾曼人,尤其是法蘭克人和諾曼人過於強大的戰鬥力。一場針對占領耶路撒冷的土耳其人、在基督徒之間休戰的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開始了(公元1095年)。戰爭發動者宣稱,戰爭的目的是要從不信教的人手中收複聖墓。一個被稱為隱士彼得的人以廣泛的、民主的形式在法蘭西和日耳曼的民眾中進行宣傳。他身披粗布外套,光著腳,騎著毛驢,背著一個大十字架,在街頭、市場或教堂向群眾發表演講。他告訴人們土耳其人施加給基督朝聖者的暴行,以及聖墓在非基督徒手中所受的侮辱。基督教幾個世紀以來的宣傳成果在這時表現出來了。狂熱的巨浪席卷了西方世界,基督世界找回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