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聲音是有味道的(3)(2 / 2)

日本靜岡縣濱名湖不遠,有個小店。在那裏吃飯時,用英文跟老板要菜。我先要了米飯,然後心念一動,又想要茶泡飯,就跟老板說加點茶,做茶泡飯吃吧。老板當時就不太高興,說得又急又快,我聽兩遍才大概明白:本店的米飯和茶泡飯,用的飯是不一樣的!米飯就是熱米飯!茶泡飯要和壽司飯差不多的硬度,而且要稍微擱涼一點!然後老板特意演示了一下——茶水、山葵、昆布和略擱涼已略發硬的米飯,泡了讓我吃。還詞不達意地跟我說,熱米飯不能泡;冷一點、硬一點的米飯才能泡,因為很靜(他用了quiet這個英文詞),所以很香——最後這兩個形容詞,我想了很久,還是覺得,雖然很怪,但卻是最好的表述法。

夏天的味道

夏天最大的福利,莫過於吃西瓜。秋冬季也有西瓜賣,但一則貴,許多時候不是吃不起,隻覺得不時不食,“造孽”;二是秋冬的西瓜,吃起來莫名地不甜不脆生,紅得也虛情假意,像小時候上台表演,被老師當臉猛抹一把的粉;三就是氛圍問題,冬天吃西瓜,透著驕矜,也寒,吃不舒服。大夏天,渴熱之際,抱著西瓜啃,酣暢淋漓,滿手紅濕,汁水橫溢,痛快爽利。

我小時候,吃西瓜特別不愛切得一牙一牙細密密的,再使白瓷盤端。須得粗切大斬,三五刀劃開個樣子,就在花圃藤架下,木桌竹椅上,大家拈起來吃,煞是豪邁,如大碗喝酒。吃得滿嘴滿臉,無不掛幌子,彼此看了,拍手大笑。西瓜切兩半也好,先使勺子挖中間甜的,漸次往邊上撈。由紅及綠,由甜濃到清淡。吃不過癮的,就刨西瓜皮吃。

小時候沒有榨汁機,若想喝西瓜汁,有個笨法子:西瓜切兩半,拿勺子把裏麵的瓤兒一勺勺挖出來了,不吃,且擱著;挖到後來,滿瓜都是汁,倒出來,把瓜子濾掉,就是很清甜的西瓜汁。越靠近西瓜皮的西瓜汁越清爽解渴。當然,這樣太麻煩,也隻有阿姨大媽們有心思折騰。小孩子,抱住一個西瓜一個勺,再不放手了。

那會兒有個動畫片,大略講小熊們懶,買完西瓜,不想扛回家,看西瓜是圓的,一路連推帶踢,把它滾回了家。到家一開瓜,瓜瓤盡化為汁水。我見此大悟,對我爸媽建議,可以使這法子製西瓜汁。他倆對視一眼,搖搖頭:這孩子笨起來,真讓人沒法子。

那會兒,我鄰居家一個孩子,比我更笨得無可救藥。家裏買了一大堆西瓜——那時候家長都愛如此,瓜農也樂得不挨曬,便宜些錢。孩子在家隨時有吃的,真忘了做飯,吃個西瓜就頂一天餓了——都擱廚房裏,滿地翠綠。我在他家看連環畫,他饞了,說要開個西瓜吃,到廚房裏去了。我親耳聽見刀砍瓜的哢嚓一聲,然後沒動靜了。良久,那位從廚房出來,滿臉疑惑地問我:“瓜瓤有白的嗎?”

我進去看了眼:一個冬瓜被切成兩半,還有一小片兒被勺子挖了——被他吃了。

我覺得,西瓜解暑,一是確實水分充足、味道清甜,二在於其顏色。冬天,陽光淡薄,大家穿得厚實,吃東西很容易正襟危坐起來。繁複儀式和暖色調食物——比如紅燒肉、過油的千層糕、暖紅茶——特別讓人舒適。而夏天陽光濃烈,正宜開軒麵窗,看竹林杉木綠森森,喝碧沉沉涼過了的綠茶,簡衣素行,不拘小節,聽蟬聲喝白粥吃小菜,最容易讓人消暑熱去鬱煩了。赤豆和綠豆熬了粥,味道都好,但到夏天,大家就是願意喝清涼綠豆粥。晚飯時不煮米飯,一碗綠豆粥,再吃些家常小菜,也就過去了。

夏天煮粥,宜稀不宜稠,而且若非為了喝綠豆粥能借綠豆那點子清涼,吃泡飯倒比粥還適宜。粥易入口好消化,但熱著時吃,滿額發汗;稠粥擱涼了吃,凝結黏稠,讓人心頭不快。泡飯是夏天最宜。江南所謂泡飯其實很偷懶,隔夜飯加點水一煮一拌就是了,飯粒分明,也清爽。醫生警告說不易消化,但比粥來得爽快也是真的。

日本九州有種泡飯,小魚幹、小黃瓜、紫蘇熬成味噌湯,擱涼了放白米飯上,被夏天蒸得有氣無力少胃口的,也能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