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本身就生活在一個巨大的電磁場裏,專家指出,雖然電磁輻射無處不在,隻要進行適當的屏蔽防護,就可以大大降低輻射危害,完全沒有必要過分擔憂。
1.多了解有關電磁輻射的常識,加強安全防範意識,采取防範措施。如應嚴格按電器說明書規範操作,保持安全操作距離等。
2.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於集中或經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之中。特別是電視、電腦、冰箱等電器更不宜集中擺放在臥室裏。
3.各種家用電器、辦公設備、移動電話等都應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如電視、電腦等電器需要較長時間使用時,應注意至少每1小時離開一次,采用眺望遠方或閉上眼睛的方式,以減少眼睛的疲勞程度和所受輻射影響。
4.當電器暫停使用時最好不要讓它們經常處於待機狀態,因為此時仍可產生較微弱的電磁場,長時間也會產生輻射積累。
5.對各種電器的使用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如眼睛離電視熒光屏的距離一般應為熒光屏寬度的5倍左右;微波爐在開啟之後要離開至少1米遠,孕婦和小孩應盡量遠離微波爐;手機在使用時應盡量使頭部與手機天線的距離遠一些,最好使用分離耳機和話筒接聽電話。
6.如果長期置身於超劑量電磁輻射環境中,應注意采取以下自我保護措施:①電視、電腦等有顯示屏的電器設備可安裝電磁輻射保護屏,使用者還可配戴防輻射眼鏡,以防止屏幕輻射出的電磁波直接作用於人體。②手機接通瞬間釋放的電磁輻射最大,為此最好在手機響過一兩秒後或電話兩次鈴聲間歇中接聽電話。③電視、電腦等電器的屏幕產生的輻射會導致人體皮膚幹燥缺水,加速皮膚老化,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皮膚癌,所以在使用完上述電器後應及時洗臉。④多食用一些胡蘿卜、豆芽、西紅柿、油菜、海帶、卷心菜、瘦肉、動物肝髒等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和蛋白質的食物,以利於調節人體電磁場紊亂狀態,加強機體抵抗電磁輻射的能力。
知識點
判定電磁輻射是否對居住環境造成汙染的標準
一般的說,判定電磁輻射是否對居住環境造成汙染,應從電磁波輻射強度、高度、主要輻射方位與輻射源的距離、持續時間等幾方麵綜合考慮,當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對人產生直接危害。設置在城市內高層建築上的通訊基站天線,如果發射功率適當,架設高度、主射方向合理,從目前科學認識水平看,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直接影響。
所以,加強電磁防護的同時,對電磁波汙染也應采取客觀分析、科學對待的態度,切不可人雲亦雲,不負責任地盲目誇大,造成人們認識的混亂。當然,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對電磁波汙染及其危害的認識會逐漸深入,許多謎底終將被人類揭示。
延伸閱讀
噪聲汙染對動物的影響
噪聲汙染是指人類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等活動中,產生的噪聲幹擾周圍人類和動物生活環境。
目前世界上環境噪聲最主要的來源是交通噪聲,包括汽車、飛機和火車產生的噪聲,如果城市規劃不好,將工業區規劃接近生活區,工業噪聲也是一種主要汙染,此外像建築施工機械,娛樂擴音設施,甚至一些辦公設備,人們大聲喧嘩吵鬧,都是噪聲汙染源。
噪聲對動物有很大的影響,降低動物聽力,妨礙動物之間用聲音進行交流,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定向和求偶,影響捕食者和被捕食動物之間的自然信息溝通,因此破壞了生態平衡。
噪聲還導致動物的棲息地範圍縮小,使瀕危動物加快滅絕。海軍使用的聲呐導致有的鯨類迷失方向,衝向海灘自殺。
噪聲還迫使動物之間交流需放大音量,科學家研究發現,當附近有潛艇發出聲呐時,鯨發出的聲音時間更長。如果有的種類動物發出的聲音不可能更強,在人類發出的噪聲遮蓋下不容易被聽到,這種聲音也許是對同伴警惕捕食者的警告。如果有的種類可以更強地發出聲音,迫使其他種類不得不也更強地發出聲音,最終會導致生態失衡。
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歐洲野兔,在白天噪聲汙染重的區域,夜晚會發出更強的叫聲,白天噪聲越重,夜晚它們發出的叫聲越強,而和當地的光汙染強度無關。
斑胸草雀在交通噪聲越強的環境下,對它們的配偶越不忠實,可能是為了增加基因的變異性,以便種群更好地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