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爭取皇位的方式,便是不爭;進攻的方式,反而是退讓。陸遊的《南唐書》記載:“烈祖為齊王,立(李璟)為王太子,固讓。”後來,烈祖冊立他為皇太子,李璟再次退讓,稱以前朝代之所以立嫡長子為太子,是為了早日確定儲君,避免兄弟為奪權而骨肉相殘,而他的兄弟們都秉承聖教,實為敦睦,所以他“願寢此禮”,希望父親能拋棄嫡庶、長幼的觀念,也給其他兄弟機會。
人們提及五代十國,必以“亂世”稱之,篡弑相尋,戰亂頻起,殺伐不絕。烈祖李昪就是在這樣混亂不堪的環境裏打下江山,自然希望子孫們能將江山坐穩,千秋萬代而不息,對那些違背倫常又禍國殃民的內耗鬥爭,他更是深惡痛絕。所以,李璟的謙讓態度形同沉默的討好,極大地取悅了烈祖李昪,更堅定了他將皇位傳於李璟的決心。
與此同時,李璟還爭取到了朝中一批重臣的支持,譬如開國元老周宗,也就是後來的大小周後的父親。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3年)二月,烈祖病重,但為避免政局動蕩,消息被隱瞞。庚午日(二月二十二日),烈祖病危,負責醫治的太醫吳廷昭“密遣人告帝(李璟)”,李璟“馳入宮,侍疾於東閣。是夕,烈祖崩,秘不發喪。而下詔命帝監國,大赦,頒齎有差,丙子(二月二十八日),始宜遺詔”。從庚午烈祖駕崩,到丙子發布訊息並宣布遺詔,整整六天,李璟有充足的時間來計劃接下來的行動。
首先,“保大元年,春三月已卯朔。烈祖殂已旬日,帝猶未嗣位,方泣讓諸弟”,李璟在烈祖駕崩半月之後仍未登基,並且稱要把帝位讓給諸弟;接下來,由老臣周宗出麵,為李璟披上袞冕,並勸諫他要以國事為重:“大行皇帝付殿下以神器之重,殿下固守小節,非所以遵先旨,崇孝道也!”由此,李璟半推半就,終於登基,大赦天下,分封諸王,賞賜百官。
朝堂上,文武百官齊齊拜倒,高呼“萬歲”如山呼海蹈,不知端坐殿堂上的李璟心裏會湧起怎樣的念頭,或許有曆盡坎坷的放鬆,有如願以償的欣喜,還有麵對秀美河山陡然而生的豪氣。他是南唐的新主人,注定享受尊榮富貴,也必須擔起萬民蒼生的托付。
天地遼闊,春光無限,隻待他揮毫潑墨,作一幅錦繡山河!
南國流年,花月正春風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葉殘)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幹。
時光是一位心靈手巧的紡織娘,一針一線,把陰陽昏曉、春夏秋冬連綴一卷最美不過的圖畫,皴擦點染,疾徐頓挫,粗細線條,深淺顏色,比美麗的詩篇、甜蜜的情話還易觸碰到人的心靈。喧騰熱鬧的夏日隱去影蹤,秋日便乘著涼爽的風款款而來,所行之處,俱是天高雲淡的曠遠放達,還有紅消翠減的淡淡寂寥。
心海的陰晴,常比風景本身更重要,因此,麵對相同的節令風物,才會出現那般迥異的悲喜之歎。其中雖不乏喜春喜秋的佳作,但古人那“女傷春,士悲秋”的結論仍是常態。
曠遠秋日,每每逗引寂寥情事,攪擾心海漣漪。
秋荷已是香銷葉殘,又有陣陣西風擾起綠波,江上升煙,韶光易逝,眨眼又是一季枯榮。麵對類似風景,少女李清照曾作詞“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寫秋的含翠凝碧、豐盈充實、飽滿溫柔,等到數年後她經曆了情愛波折,再逢紅藕香殘日,也詠歎著“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惆悵。文字是有年齡的,隨人成長,為歲月留影。
二十八歲登上皇位,年近而立獲得了無上權威和極致尊榮,卻沒有可與之匹配的功業戰績,對於誌在風雲的李璟來說,這種狀況顯然不能令他滿意。他本也是個飽學多才、溫雅敏感的文人,在這西風愁起、殘荷獨立時,會生發出與“還與韶光共憔悴”的感歎,也不奇怪。令人不堪看的,除了被四季輪回凋零了的嫣紅碧翠,還有來路無成的濃濃失落。
無邊細雨細如愁,陰涼天氣,正宜好眠。他以夢為馬,縱情馳騁,仿佛觸摸到了緲遠的邊塞風物,莫不是早有邊塞征伐、開疆拓土的宏願,才會在夢中施展拳腳?可醒來後,人在小樓中,周圍不見嘶鳴戰馬,更無狼煙火光,隻有瑟瑟冷風與夢境有一分相仿。獨倚斜闌,玉笙聲遠,徒惹無窮怨恨無窮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