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在經濟、軍事控製的條件下逐步改土入流,擴大中央政權的直接控製區域。為此他,已經和樞密院做了軍事上的兵器推演,製定了許多富有爭議的策劃。
大理做為大宋西南的一個藩國,實際上在大宋南海政策的需要下,已經不需要它的存在,朝廷也已經完成了對大理的最後軍事準備,就看大理王識不識像,要富貴還是垂死掙紮了。
因為,大宋對交趾的最後征服,必須要大理劃歸大宋版圖,這樣才能形成南北夾攻、海上登陸的大包抄。
而且,為了王璿把吐蕃全境逐步收入版圖的宏偉計劃,大理國更沒有生存的理由,小國一旦沒有利用價值了,他們的命運隻能由天朝上國來決定。
最重要的就是海外,可以說王邵在去年提出經營海外,他是第一個支持,北方士人竟熱衷海事,令人頗為驚訝。
不過,一切都是為了直接為大宋經濟和政治軍事所服務,在他看來朝廷恢複漢唐舊疆,是理所應當,開拓海外是保護貿易,他不是迂腐之人。
王璿對王曾,實在是驚訝不已,不想曆史上四平八穩的王曾,竟有如此進取的思想,實在出乎意料。
“子正,現在當務之急是收複甘州,摸清西域各國虛實,在契丹側翼紮穩腳跟,征伐大理並不困難,隻是海上風浪,確需小心謹慎。
不僅王璿對王曾之言深以為然,就是丁謂和劉非二人頻頻點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們之所以走到一起,共事那麼多年,便是因為理念相近,都不是保守之人,雖號稱書生,骨子裏卻是實實在在的法家。
朝廷在經濟上更加鼓勵國內工商業和農業的發展,對於農業而言大力引進南海各國的稻米品種,一些富有經驗的老,農不斷地探索雜交稻種,期望能夠提高糧食的產量。
在王邵的嚐一下,實際開發嶺南和四川各路的荒地,培育優良品種、高產的農作物,並對先現有農業進行國家財力扶持,凡是率先種植、培育優良品種農作物的農戶,給予減免稅賦和獎賞金錢的鼓勵政策。
商業上還是執行既定的鼓勵政策,對商船、商隊給予相當程度上的優惠,但朝廷在王璿嚴厲的督促下,在沿海港口設立了海歸人員疾病檢查的醫藥機構,由地方官府管轄,防備海外可能的疫病。
相比農業和商業,在工場業上給予的支持最大,相對而言還不成熟的工場業的發展、實際上是發展國力最有力、最直接的動力,沒有全麵、可靠的製作業,國家根本無法應付大規模的危機。所以在王璿的全力支持下,各地工場業發展很迅猛,很多新式的技術給推廣應用,但王璿對仍舊持謹慎的態度,在限製一些太超前的商品下,非常關注產業結構的合理性,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延緩經濟危機的到來。
朝廷在內政方麵做了不懈地努力同時,對官僚體製雖很少觸碰,政策卻也有了較大的調整,隨之而來的是調整性設置官署和官員。
重新設置宣撫司,河西宣撫司和嶺南宣撫司設立預示著朝廷對西部和海外的關注再次加強,並開始把應對性策略付諸實施,寇準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河西宣撫使,嶺南宣撫司暫無大使,僅設宣撫判官,宣撫司的官階都很高,寇準自不必說,正兒八經的宰相,即便是嶺南宣撫司判官,都是以侍郎官職兼任,也顯示朝廷對兩大宣撫司的重視。
但是兩大宣撫司並沒有對內政和諸軍調動的權力,而是專門針對於境外事務的管轄和監視。
嶺南宣撫司暫時處於監控狀態,尚未有配齊班子。但是,在機速司的配合下,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對西南各地進行謹慎而又有節製的滲透,一麵扶持土司的利益、一麵進行改土入流,恩威兼施、好處和刀劍共用,要土地還是要富貴之間選擇。至於弱小的大理國,雖然憑借目前強大的國力和裝備精良的、禁軍非常容易打下來,但朝廷不想留下欺淩藩國的名聲,一些都要在萬全準備之後,找到一個非常合適的理由,畢其功於一役地來完成,對於目前全盛的國力和軍力來說並不太困難。
而河西宣撫司卻見識契丹西部,吐蕃及回鶻,更深層次的任務還有對定難北部的防禦。寇老西被王璿、寇準聯手,限製在地方,同樣給了他很大的權力,以使相掌宣撫使,開疆擴土,足以名留史冊。
“三位相公,契丹突然南侵,段守轍、郎先、崔平諸太尉陣亡,都堂當值相公已稟明官家,召集三位相公入宮。”
“契丹.崔平?”王璿一怔,整個人愣了愣,霍地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