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Health(4)(1 / 3)

狂鬱症通常在15—35歲左右開始發作,每一百人約有一人受到它的折磨。因為狂鬱症使得患者在兩種極端情緒狀態中搖擺不定,所以,精神病學家也將它叫做雙向情緒錯亂。就其狂躁的一麵來說,患者成了一個任性放縱的自大狂,並且常常不能入睡或進食,講起話來滔滔不絕。有些患者裝出一副了不起的樣子。狂鬱症的抑鬱的一麵則會使患者陷入失望、孤獨和沒完沒了的自我譴責之中——這些情緒有可能會導致患者自殺。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就一直懷疑遺傳可能在某些病例(即使不是所有病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而愛梅西家族提供了一個檢驗這種假說的理想環境。雙向極端行為不僅與該地區居民溫和安詳的舉止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使得這種疾病易於診斷,而且可能引起這種雙向極端行為的其他一些因素如:酒精中毒、濫用毒品、失業、離婚以及暴力行為等在此也極其罕見。另外,愛梅西人的家庭人口比較多(平均每家七個小孩)並保存有家譜記錄,這些家譜記錄具有孟德爾遺傳學的價值。尤為重要的是,這些記錄代表一種封閉式的遺傳庫。蘭克斯特縣的12,500名愛梅西人全部是十八世紀早期從歐洲移民而來的20—30對夫婦的後裔,其中隻有為數很少的外來人口因通婚而成為該家族的成員。

雖然愛梅西家族中的狂鬱症患者和在其他人群中一樣不大常見,易吉倫在研究工作中卻發現了32個活動性病例。結果證明所有這些病例都有持續幾代的家族病史。說來也奇怪,1880年以來在該地區所發生的有據可查的26起自殺事件恰恰是全部出現在上述32個病例中的四個家族中。

上星期發表的調查報告主要敘述了一個有81名成員的大家庭的情況。其中14名成員被診斷患有狂鬱症,還有五人被證明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由於這家人的極其熱忱的合作,研究人員得以從每個家庭成員身上抽取血液,然後從每份血樣中分離出DNA(脫氧核糖核酸)。他們用“限製酶”把分離出來的DNA切割成幾個部分。當他們把狂鬱症患者身上的基因切片與該家庭成員中正常人的切片相比較時,發現在11號染色體上有一處差異。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在11號染色體或其附近有一個或一群基因使人體易於感染狂鬱症。

研究人員還證實了帶有上述異常基因者的孩子有50%的可能會受到遺傳。然而,那些帶有異常基因的人中隻有63%表現出狂鬱症的症狀。這就意味著其他因素——也許是環境因素——對於狂鬱症的發生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是否同樣的遺傳缺陷在所有的狂鬱症中都起著一定的作用?不一定。也在上星期的《自然》雜誌發表的兩篇調查報告揭示了11號染色體部位與易患狂鬱症的六個非愛梅西家族者所患的狂鬱症之間沒有任何聯係。然而,這一調查結果並沒有降低遺傳性病因在狂鬱症中的重要性。指導其他研究項目的美國全國健康研究院的精神病學家塞維拉·迪特拉衛得榮說,這一調查結果意味著可能有一個以上的基因與狂鬱症有關。

科學家們下一步的工作將是鑒別出引起狂鬱症的一個或幾個特定基因。這會使他們了解狂鬱症的生物化學基礎,從而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藥物碳酸鋰對70%—75%的病人有效。)另外,它還可能找到測試方法以便診斷和鑒別易患雙向極端精神病的人。

易吉倫希望她的工作能盡可能快地為病人帶來益處。她說:“個人的顧慮和社會的歧視與一種患者本人所無法控製的疾病聯係在一起。”社會的歧視應當減少,同時既然科學家們現在已經證實了狂鬱症確實有遺傳性的病因,那就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去尋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