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理財的常識--99%的人不知道怎麼理財!(1)(1 / 3)

現在投資理財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成功的人很少。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理財常識。本章將介紹一些最基本的卻易被忽略的理財原則,幫助你在進行個人理財時規避風險,少犯錯誤,以最小的成本,獲得盡可能最大的回報。

理財的成功之道又是什麼呢?

見好就收

前幾年我回國度假,有位朋友在酒桌上興奮地告訴我,他買了一隻很有潛質的股票,持有不到半年,現在已經淨賺兩倍了。我聽了後對他說:"好,但你最好趕緊拋掉,至少減持一半,這樣你就可以穩賺不賠了。"朋友十分納悶:"現在正漲得最快,我還想多賺點呢,最好漲到四倍,為什麼要拋?"他沒聽我的建議,堅持繼續待漲。一個月後我回到美國,他再次跟我聯係時,電話中聲音低沉:"當初真該聽你的。"那隻股票幾天前大跌,幸虧他發現不對頭就迅速出倉,隻賠了一點點。

有多少人是抱著和他類似的心態在理財呢?今天賺了100塊,明天還想賺1000塊;在回報中隻看到回報,看不到風險,不懂得見好就收,躲避暗礁。當然,"見好就收"是讓人非常"討厭"的常識,因為這完全不符合人性。人性對於欲望是多多益善的,也是得寸進尺的。沒有誰跟錢過不去,有機會賺5萬的時候,絕不會滿足於隻賺2萬;股票有可能漲到20塊的時候,絕不樂意在12塊的時候就把它賣掉。也正因如此,懂得克製欲望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多麼罕有的品質。

佩蘭特是一位"橫行"世界股市十幾年的成功者,也是高德調查公司的股東之一。2001年我們相識,次年他就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在歐洲、中國和美國股市進進出出。他的基金規模已經從當初的1000萬美元,膨脹到了今天的50億美元,回報率始終維持在7%左右,要知道,在全世界擁有盛名的羅傑斯的基金也才有10%左右的回報率。

很多美國人都找他請教怎樣投資、如何理財。對此,佩蘭特每次都是十分謙虛地笑一笑,隻回複簡短的一句話:"不貪心,你就贏了。"

他對我說:"這麼多年來,我能保證公司99%以上的項目是賺錢的,沒有任何一隻股票和基金能讓我賠掉褲衩,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信奉"見好就收"的投資常識,不要等到感覺到了危險才後撤,而是剛開始加速的時候。我操作的每隻股票都是這樣,稍微贏點錢就立刻賣掉,而不是全投進去追漲。"

真正聰明的投資者總是這樣的。他們對財富的增長擁有足夠的智慧和理智,而不是貪心和無限擴張的欲望。就像彼得·林奇一樣,隻要價格上揚,在合理的回報區間內,就立刻把它拋出,然後轉戰下一隻股票。他從不追求過高的利潤,也不期待有哪一隻股票可以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回報。林奇操作一隻股票的平均時間隻有幾個月,從不過長持有,也不會長時間追漲。因此,他才在漫長的投資生涯中活到了最後,而且活得很好。

很顯然,失敗者的故事總是千篇一律的枯燥--他們被貪心拽住了鼻子,以為再前進一步就可以得到更多,並且認定自己不會成為那個中槍的倒黴鬼。當這一步成功後,又想再邁進兩步:"如果我加大投入,將能再賺一些!"結果是在他最意想不到的時候摔倒了,連爬起來的機會都沒有。

英國南海公司在1711年成立,並且發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一時之間,該公司被廣為看好,作為新生事物的股票也受到了有錢人的追捧。這個長長的隊伍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牛頓博士,他第一次投入了7000英鎊,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60天後就賺到了一倍的利潤。隨後,欣喜若狂的牛頓加大投入,他想乘勝追擊,再翻一倍。但沒過多久,災難的日子降臨了:南海公司的股票飛流直下三千尺。牛頓博士賠了一個血本無歸,當初的7000英鎊化為烏有。

這意味著,在你最樂觀時,危險也快降臨了。所以與其等到最危險的時刻再套利出場,不如在賺到第一桶金時就及時抽身,避免死在追求第二桶金的路上。我經常對請教理財知識的人說一句話:"假如你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就賺了很多錢,我建議你馬上遠離這件事至少三個月,先讓自己冷靜一下,否則你一定迫不及待地繼續購買。但在你的第二次選擇中,你輸掉"戰爭"的可能性高達99%。"

佩蘭特的成功還得益於一個常識:他在獲利的事實麵前從不盲目膨脹,得意忘形。這與那些賺一點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的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有的人在理財市場得到了回報,哪怕隻有幾百美元,也會瞬間產生一種"我是理財高手"的感覺,做出衝動的決定,比如加大投入,試圖再多賺一些。然後呢?輸得一塌糊塗。

量力而行:在做出任何決定之前,你都要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條件,然後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做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不能幻想在理財中上演蛇吞象的奇跡。有的人隻有幾千塊的本金,卻想一次收到幾十萬的收益,為此去尋找那些自己完全控製不了的項目。對這樣的投資心態,我的定義就是"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