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理財的常識--99%的人不知道怎麼理財!(1)(2 / 3)

避免風險是理財第一課:雖然風險越大,利潤就越大,但失敗的可能性也越大。避免風險是每個理財者必修的第一課,正確的方法是根據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來決定理財的策略和品種。如果風險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即便回報率再高,也不能去做。假如你承受風險的能力是一萬塊,那麼可能的虧損超過一萬塊的理財項目,你就不要去碰,否則就得不償失了。理財必須保證可控性,包括風險的可控與可承受力。

準確分析出手時機:選擇項目的能力再強,也隻是走好了理財的第一步。對於出手的時機要進行準確的分析,因為時機選錯了,就可能滿盤皆輸,前麵做的所有工作都將付諸東流。我經常碰到這樣的例子,有些人很擅長分析和選擇股票,也知道應該找什麼樣的理財產品。所以他們總能選對目標,知道怎麼去買。但他們的問題是不懂如何去賣,也不會判斷該在什麼價位出手,這就可能導致失敗。

信息為王:在理財的領域,信息為王,信息也最值錢。你必須保證收集到正確和全麵的信息,以免被錯誤的信息誤導,導致自己的失敗。想見好就收,就得知道什麼是"好"。這就要求你學會分析信息,判斷什麼時候是危險的時刻,什麼時候又是安全的時機。

絕對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

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股價在動態的變化,基金行情也瞬息萬變。不論你是投資還是理財,都要睜大眼睛,尊重市場的變化規律,掌握消費動向,實時根據最新的信息做出務實的判斷和決定,而不能抱著僥幸的心理,想當然地以為自己一定能躲過市場的暗箭大賺一筆。

如果你不能務實和理性地對待理財,就很容易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讓自己輸得精光。對於創業者,這個常識是基本的。創業和理財有相通的一麵,我們在率領自己的公司進行市場競爭時,也不能有僥幸的心態,既要抓住機遇,也要躲避風險,才能讓自己一步步地強大起來,在殘酷的資本市場和競爭的名利場笑到最後,成為當之無愧的大贏家。

居住在奧哈馬的特維斯和我分享了他理財失敗的故事。他從2004年進入股市,當時他還差5萬美元就能還清自己的房貸--他在小鎮購買了一套價值80萬美元的聯體別墅。他以為這筆錢很容易賺到,因為別人都可以--他聽到了太多在股市發財的故事。他說:"既然大家都行,為什麼我不行呢?"

懷著僥幸心理,他以為自己隻需要兩個月就能完成目標。結果呢?兩年過去了,他還套在股市,不但虧掉了當初的10萬美金,而且還把房子賠上了。因為無力償還貸款,銀行就像吸血鬼一樣迅速地申請法院收回了他的別墅。這套房子承載著他奮鬥了20年的夢想,隻用了兩年他就給丟掉了。

特維斯的腸子都快悔青了。他感覺自己的世界已經崩潰,末日已經到來,未來沒有任何希望。在寫給我的郵件中,他這樣說:"我知道理財的重要性,卻不知道方法。我以為自己很懂,卻漏洞百出。看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一定遭受慘敗。我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沒有百分百成功的事情,而且上帝施舍的運氣不總是在你這邊的,所以千萬不要覺得自己一定是那個幸運兒!"

就算投資界的大師級人物、經濟學家費雪(IrvingFisher)也難免在這種事情上跌得鼻青臉腫。他曾經滿懷發財的期待,借了一大筆錢購買了一家公司的股份。但是經濟危機突然爆發了,所有的股票都在一夜之間成了廢紙。費雪不但沒有一夜暴富,還輸掉了親人的信賴,使得自己眾叛親離。因為在他賠掉的這筆錢裏,除了他自己的全部積蓄,還包括他的妻子、妹妹以及其他親屬的儲蓄。

1996年,香港的樓市十分火爆,人們紛紛拿錢出來去炒樓。普通人隻能炒炒樓花,有錢人則去炒豪宅。演員鍾鎮濤一看大家都在賺錢,也看著眼紅,認為自己也能贏一把,於是和前妻一起借款1億多港幣投進樓市,誰知道第二年就碰上了亞洲金融危機。接下來發生的情況可以想象--香港樓市大幅貶值,貸款利率急劇上升,他借的那筆錢本息高達2.5億港幣。鍾鎮濤和前妻相繼宣布破產,到今天為止,他還沒有從當年的那場危機中擺脫出來。這就是僥幸心理的危害。

即便是專業的投資團隊,其心態就一定是健康的嗎?未必!內地知名的投資大亨唐萬新曾經建立了一個控製資產超過上千億人民幣的金融帝國,在富豪榜上位列前50名,但正因為其僥幸心理,做了太多違規操作和違反投資常識、市場規律的事,使得他的事業一夜間崩潰。他以委托理財的方式吸取資金,然後炒股獲利,最終由於債務擴大、資金鏈斷裂導致其"挖東牆補西牆"的遊戲破產,輸掉了一切。

如果對於前景有理智的認識和謹慎的判斷,而不是總幻想自己是被上帝眷顧的幸運兒,他就不會走到最後無法回頭的那一步了。賭博式的投入雖然收益巨大,但代價也是無法承受的。這取決於我們的心態,假如你是一個經常理財的人,你會感受到內心的那股為金錢而衝動的欲望,為發財而躍躍欲試的力量。它不停地誘惑你:"主人,來點刺激的策略吧!放手大膽幹吧!您一定能成功的!"如果你服從了這股力量,就為自己打開了一扇走向"滅亡"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