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理財的常識--99%的人不知道怎麼理財!(1)(3 / 3)

相同的案例還有許多。紐約的格蕾女士輸掉了她的新車;國內的龐先生輸掉了孩子出國上學的錢;呂女士賠光了她20年的積蓄,還有向親戚朋友借的幾十萬元。他們都以為自己有運氣,但運氣始終沒來--這本來是可以預料到的。

這種對於成功抱有萬分僥幸的心態,本質上就是一種不理性的投機心理。他們關注理財,想從中大撈一筆,但對於成功的概率缺乏清醒的認知。在製訂行動計劃時,在購買相關產品時,他們憑借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美好的期望;在具體的操作中,他們被巨大的利益誘惑左右了頭腦,失去了控製,成為了瘋狂追求金錢的奴隸。

必須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知道,明確並製定了自己的理財目標,才能決定自己投入多少、承受的底線、最低和最高的期望值,然後結合實際情況,來控製自己的欲望(設置一條紅線)。這時,你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然後如實地回答:

1.我的目標需要賺多少錢才能實現?(賺到這些錢的周期)

2.如果我不理財,能賺到這些錢嗎?(計算其他的收入)

3.如果我理財失敗,我能接受多少損失?(對風險的抵禦能力)

對這三個問題詳細回答和計算,將使我們看清自身的基礎--我能做什麼,我可以怎樣做?千萬不要以為別人能做的事情你一定能做,有時候敢做和能做並不能畫等號。比如:"我聽說傑克今年買黃金賺了一大筆,我也試試吧。""鄰居雷蒙德買了一隻股票,幾個月就發了大財,買了豪車,我何不也趕緊買入?一定也會賺錢的!""最近有一家公司準備上市,聽說很不錯,大家都在買,既然人們都買,那麼一定有錢賺吧?"倘若這樣想,你離"賠到家"就不遠了,多數理財失敗者都是在做著美夢的時候掉下懸崖的。

人們總是在羨慕別人,卻忽視了去關注自己"應該關注"的目標。這也是理財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僥幸的動機是隻看到了別人的成功,卻沒看到別人的資本,沒發現自己與別人的區別。

我的忠告是:如果你自身的理財目標定得過高,投入也大,而你又沒有精力去研究專業信息,也沒有什麼內幕消息的話,你最好還是放棄通過理財賺錢。而且,所謂的內幕消息經常也是不可靠的。它能助你一次兩次,卻不會讓你成為長久的理財贏家。

清醒時分:這是我能做的事情嗎?

在被其他人的成功激勵的同時,你必須保持足夠的清醒:"這件事別人能做,但是我能做嗎?""我的條件決定了我隻能做哪些事?"這要求你謹慎地審視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的理財資本。有些事鄰居能做,你卻不適合;有些事別人可以成功,你去做卻可能失敗。這源於人和人之間的複雜差異,既有運氣、機遇和策略的不同,也有實力、背景和人脈的差距。

我能給予的一個友好建議是:你應該隻賺自己能賺的錢。

比如,你對股市十分不了解,自己又是個容易衝動和感情用事的人,那就不要碰它,讓自己遠離股市;你對於基金有一定的認識,也有一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用不到的存款,那麼你就可以購買一些風險較低的基金;你對於房市有相當深刻的研究,是這方麵的行家,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本錢也夠,那你也可以投資房市,前提是根據地區和地段的不同,避開已經被炒得很高的房產泡沫。

認識到自己能賺什麼錢,然後嚴格自控,穩步行動,我們才能不會被僥幸的心理左右,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因為真正的智慧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而不是輸了以後才認識到自己有多愚蠢。

別太相信專業人士

羅傑斯說:"在我看來,中國的許多投資者都太習慣於盲從了。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經常對一些所謂的趨勢判斷者的話奉若神明,而忘記了進行自我分析。"這位著名的投資大師講到了一個重要的常識:假如你必須需要專業人士為你保駕護航,才能在理財的大海上航行,那你還不如不進場。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理財就應該不斷與專業人士打交道,聽他們的分析,按他們的指引做事,甚至具體到買哪一隻股票,都無條件地遵照辦理,但結果往往並不好,最後賠錢甚至破產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其實是成了這些"專業人士"的試驗品。

這種行為的出現源於人們內心中的權威崇拜情結。一個人的地位如果很高,或者頂著行業權威、知名人士的頭銜,他說的話和做的事,就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和信服。人們相信他是正確的,把他視為旗幟和榜樣。結果就是,服從於他的指引讓人們覺得安全,增加了對自己行動的自信,減少了對出錯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