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理財的常識--99%的人不知道怎麼理財!(2)(1 / 2)

比如,有個人告訴你長期吃某樣食品對身體的某方麵有好處,假如他隻是一個普通人--你的朋友或鄰居,你對他的觀點就會存有相當程度的懷疑。你的第一反應是:"哦,是嗎?你是怎麼知道的?"但是,如果這個人是一位著名的營養學家或保健科的醫生,你的態度將發生180度的大轉彎:"啊,原來是這樣呀!那我一定多吃這種食品!"對他的話深信不疑。

這表明,人們相信專業人士的本質,並非是相信他這個"人",而是相信他的"頭銜"。一個股市分析專家的話比普通投資者的話有說服力;一個企業家的觀點比一個打工族的建議更有影響力。雖然前者的觀點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還可能錯得離譜。但人們對此不會有任何質疑就照著去做,哪怕效果不好,也會懷疑自己是否執行到位了,而不是去批評專家。

我的一位朋友在紐約主持一檔頗為流行的財經節目,他經常在節目中向觀眾推薦理財項目,點評全世界的股市。他出口成章,妙語連珠,把高深的理財知識講得通俗易懂,又十分專業。很多人都在中午11點和晚上9點的黃金檔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他的推薦,然後拿著"菜單"按圖索驥,購入相應的股票。

但是他私下對我說:"其實我自己都不知道這隻股票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讓我自己選,我寧願什麼都不買。我下班就回家看泡沫劇,從不看任何與財經有關的信息。"

"哦,你在節目中說得頭頭是道……"

他聳聳肩:"有些台詞是團隊的傑作,有些推薦則是證券公司送來的……你知道,他們與電視台發生某些交易,然後……"

他揭穿自己"專業人士"嘴臉的勇氣值得欽佩,但普通觀眾並不知情,仍然對他這種權威人士的推薦趨之若鶩。吃虧上當的人不在少數,就在去年,還有一位在股市賠掉一大筆錢的有黑手黨背景的當地人給電視台寫信,威脅要殺掉他。為此,他嚇得差點遠遁到夏威夷,從此不再拋頭露麵。

在國內,山西有一位老實忠厚的市民,他把自己多年積攢的血汗錢--15萬元人民幣取出來,準備拿去理財,想在一年後多賺些錢,給兒子結婚買房。怎麼理財才保賺不賠呢?他聽信了一名財經專欄作家的建議,在報紙上看了這人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就購買了專家推薦的基金。

"既然是專家推薦,至少不會賠吧?"

他天真地期待著一年後拿回8%左右的紅利,可事實讓人心痛。因為不到半年,這個基金就跌破了當初許諾的最低利率,又過了三個月,他的錢開始縮水了。一年後,當他如期兌現時,錢已經少了30%。這時他才明白,投資理財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美好,專業人士的頭腦也沒有他在媒體上看到的那麼聰明。

1.專業人士得到的信息未必就是第一手的,也不一定是全麵的。

2.你看到的專業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這個人帶給你的,而是他的語言組織能力(總講一些你聽不懂的專業術語)以及負責包裝他的平台所創造的。

3.專業人士的推薦和建議總是有一定的傾向性,他們有個人的喜好,而且某些特定的傾向值得我們警惕。

4.如果專業人士的意見總是對的,他們應該早就不須出來以此為生了。事實上,真正擅長理財的人很少站出來向你推薦具體的產品,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個時間,也沒有這種興趣。

在投資時,人們總希望把自己的錢交付給最值得信賴的人,讓他們決定自己投資的方向,以及購買的產品。這是源於權威崇拜的心理本質,當然也由於普通投資者對信息的無知與判斷力的不足。信息的不對稱是造成專業劣勢的根本原因。掌握信息最多的人是優勢方,最少的人就是弱勢方。由於缺乏對信息的了解,弱勢一方通常認定優勢方是手握真理的。

因此,人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專業人士閱曆豐富,經驗充分,且久經沙場,一定能給他們光明的指引,卻意識不到,專業人士的論斷往往才是最危險的。即便他們在初期的判斷十分準確,但由於聽從他的建議采取行動的人非常多,無意中就造成了一種跟風的現象--當數量眾多的投資者蜂擁向同一種理財產品時,泡沫也就隨之產生了,這正是危險的局麵。

在我看來,全世界的理財專家都更像是一種職業,而不是市場的專業分析者。他們由於並不真正在市場中打拚,不與理財產品近距離接觸,大多數視野較窄,見解也比較短視,對於我們的理財實戰未必有什麼實質的幫助,相反還會有強力的誤導作用。

我們都知道,"信息不對稱"是理財的天敵。人們都想聽到真實的信息--尤其是多數人不知道的信息,但這恰恰是那些專業人士的短處--事實是他們可能知道,但就是不告訴你!

因此,投資不是遊戲,市場從不相信抱怨和眼淚。你要做自己最熟悉和憑借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分析得最徹底的事,而不是隻有聽從專業人士的指揮才能走下去的事。

怎樣戰勝羊群效應?

我們在理財時,最可怕的局麵就是不由自主地成為了一隻"隨大流的羊"。沒有獨立的方向感,隻知道跟在羊群後麵。不管前麵是深不可測的懸崖還是湍急的河流,都一往無前地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