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錢放到銀行就是理財
雖然資本市場飛速發展,各種理財工具也層出不窮,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儲蓄生息仍然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他們願意把錢放到銀行,賺取微薄的利息,並且認為這是最安全的理財方式:"我不相信股市,不相信基金,也不相信餘額寶,我隻相信銀行。""我覺得銀行永遠不會出問題,雖然賺錢少,但穩當呀!其他理財產品就算能一夜暴富,我也不敢染指!"在求穩心理的主導下,多數中國人把錢全部放到銀行。
有權威統計表明,中國的居民儲蓄增長速度十分驚人,絕大多數居民財產都存放在銀行,不敢進行風險性的投資,隻有極少數的人把錢拿出來投到房產或股票上。在我們對國內受訪民眾的調查中也發現,就算有非常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人們在采取行動時也會十分謹慎,往往經過長時間的思想鬥爭才肯拿出一部分錢來投到上麵。他們的理由是:"誰知道這是不是騙人呢?我要先觀察一下再說。"
儲蓄理財是人們的傳統觀念,他們覺得這是最安全和最穩妥的,但利率的低水平卻讓他們得不到滿意的回報。把錢放到銀行短期看好像很安全,長期評估卻是很不明智的理財方式,因為利息的收入永遠趕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特別是5年到10年的長期定存,不但利息收入不多,而且綁住了自己相當一部分資金,不能拿出來進行其他投資。
因此,如果你要做長期投資,儲蓄恰恰是最差的選擇。雖然讓你獲得了心理安全,但失去了可觀的收入。
三、節儉才能理財
中國人信奉節儉,並視之為一種美德。人們認為錢是省出來的,也是攢出來的。從道理上看是不錯的,但在理財領域,這是一種嚴重滯後的觀念。
前不久,有位大連的投資者開玩笑似的對我說:"賺錢不易,花錢太易,那我隻能且攢且珍惜。"他每月收入2萬多元,也仍然不敢消費,不敢拿出來進行一定數額的理財。他說,自己早就有能力購車了,但上班仍然擠公交,每年花在衣服上的錢也不過三兩千元。在吃喝方麵的消費也很節製,幾乎很少在外麵的餐廳吃飯,隻要有時間就一定回家吃飯。在購買基金等理財產品時,他也是謹小慎微,不敢買多,生怕有違自己的節儉理念。但他最近發現,自己節儉了四五年,也沒見攢下多少驚人的財富:"至少我的攢錢計劃沒有實現,因為貨幣每年都在貶值。所以我要重新想一想,節儉到這種程度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事實上,在理財時,節儉非但不能生財,而且會越理越少。因為節儉本身並不能產生財富,它在本質上隻是縮減了開支。結果就是既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減少了投資理財的資本。節流在某些時候有用,但在我們需要對有潛力的理財項目加大投入時,節流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四、理財是投機行為
有人把理財視為投機取巧的行為,覺得用這種方式賺來的錢是不正當的,也是危險的。所以有的人不但自己從不理財,也痛恨別人的理財行為,總覺得那些理財者是不務正業。
西安有位劉女士就有這方麵的苦惱。她的兒子近兩年大學畢業,也找到了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準備買房結婚了。這當然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她卻發現兒子近年來開始有計劃地購買一些理財產品。雖然數額不大,每次投入都隻有月工資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她仍然十分擔心:"孩子是不是學壞了?"她覺得買股票或基金是不務正業,容易打水漂不說,還會讓兒子變得不再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