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市場處於低迷的時候,進入成本較低,恰恰是進行布局和開始回暖的最佳時機。這時大家都不看好,反而給你贏得了低價進入的機會,購進那些具有投資前景的股票或基金。等到價格升高到一定程度,人們又一窩蜂地進入時,你所獲得的價格利潤已經相當大了,正好可以出售、獲利和離場,然後隻要坐看他們賠錢就行了。等到眾人賠得差不多了,價格又跌回穀底,你再反其道而行之,進場收割。隻要靈活地運用反向思維,在投資理財的市場,你就能像佩蘭特、彼得·林奇或者巴菲特那樣,成為大多數時候的贏家。
如何才能避免跟風?
控製情緒,避免盲目跟風:建立理性的投資情緒,加強自我的克製力,以免做出衝動的決定。你必須遵守一條原則,保證自己不在缺乏信息的情況下做出與投資理財有關的決定。投資人結合自身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等因素,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同時控製自己的情緒,來麵對各種起落,加強個人"戒急用忍"能力,這樣才能順利達成投資目標。
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結合自己的目標與風險承受度,設定一個獲利點和一個止損點,然後不折不扣地執行。這可以提醒自己何時離場,避免被貪婪的人性控製,規避風險。
謹慎對待別人的建議:理財時我們經常聽到別人的觀點,或者受到他人的誘惑、勸說等。這時千萬要謹慎,不要盲目聽取。對於權威人士的論斷,你更要多一個心眼,從多種角度想一想,再根據不同來源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你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不假思索就聽從他們的"指揮"。
理財的常識誤區
一、理財是富人的專利、高收入家庭的專利
有的人覺得:理財是高收入者才有資格做的事情,必須先有了足夠的錢,才能拿去投資,拿去購買理財產品,否則根本沒有資本做這件事。他們在心理上把自己定義為窮人,然後自卑地望著投資的"門檻",就好像這是一個和他根本沒有關係的陌生世界。
上海有一位林先生,在IT公司上班,月薪1萬元左右。除去生活費和房貸,每月他還能節餘3000元左右,然後全都存進銀行,每年有3萬4萬的存款。朋友問他為什麼不拿出來理財,購買一些風險較低的基金。林先生的回答很幹脆:"我這點錢都不夠塞牙縫的,理財?不敢想。"他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沒有資格理財。
林先生的同事小趙和他在同一個部門,月薪比他還少,隻有8000元。小趙扣除生活成本還能餘下2000多,如果存進銀行,每年也就2萬多的積蓄。但他每月隻存1000元,另外1000多全買了基金定投。兩年過後,他比存進銀行多賺到了5000元的收益。和林先生相比,小趙再有兩年,就能用少得多的錢賺到比林先生更多的錢。
在美國,理財早已經成為中產和低收入者合理增加收入的常用方法。每年有超過30萬人向我們的機構谘詢與理財市場有關的問題,並據此作為自己投資的參考。其中,80%的人都是中低收入家庭,他們每年能拿出來的資金平均隻有3萬美元。現在,你還覺得理財是富人的專利嗎?
事實上,決定一個人的理財行動能否成功的,並非成本的多少,而是投資回報率和他的資金周轉的速度。資金的多少在其中並不是關鍵的因素,相反,如果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項目,哪怕是微薄的資本,也能在短時間內像滾雪球一樣給予他成倍的回報。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它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參與的領域,也是可以給我們帶來潛在的高收入的投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