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躲開常識的陷阱--跳出傳統觀念的誤區(1)(2 / 3)

其實你完全可以改坐公交車,如果你查一下公交線路,就會發現有一路車是直達公司樓下的,從站牌到公司大樓不到30米,而且中間不用倒車。你對此卻完全忽視,連想都不會去想。你的大腦中隻裝了地鐵這一條線路。這就是"路徑依賴"很形象的體現。

人的思維也是如此,它好比一條繩子,綁住了我們頭腦中的開關,有固定的動作和習慣。每當想到類似的問題和采取行動時,就會把開關扳向同一個方向,沿襲上一次的動作,以至於不再進行新的思考,隻依靠慣性來做出決定。

就像我們有時在走神的時候突然想去衛生間,這時你會處於完全由習慣決定的狀態,不用分辨方向,大腦就會帶你沿著固有的路線走進衛生間。假如這時衛生間的位置突然改變了,你也會毫不猶豫進入這個以前的房間。這也是典型的"路徑依賴"導致的現象。

怎樣消除思維盲點?

1.養成勤加思考的習慣: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的唯一辦法,就是不要讓大腦停下來。遇到事情的時候,先自己想一想,哪怕停一段時間,也要想清楚再行動,而不是任由本能和習慣替你做出"懶人式"的決定。

2.不定期地質疑和審視舊的習慣:經常對原來的思維方式提出質疑,並審視過去的方法和流程,進行積極的修正和提升,這有助於我們對世界保持最新的視野。

3.獨立分析能力:不要依靠前人或權威的結論,至少在采納之前進行客觀中立的分析,做出中性的判斷。如果總能獨立分析,你會發現原來大家都認為對的東西其實未必就對。

4.創新精神:很多時候,創新思維未必就是高明的,在本書中我們對此已經多次說明。但在解決思維慣性方麵,它卻有很好的"療效"。我們可以不需要創新的結果,但一定需要創新的態度。因為創新就是捅破一層窗戶紙,改變之前思維的模式,進入一種陌生的思維情境和行為模式,這時我們的思維盲點就被完全打破了。

克服先入為主的思維

第一印象或者首先聽到的觀點在頭腦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甚至非常排斥。這種思維讓人對某種看法或觀點盲目地信從,對信息了解不全時就輕易下結論,而且不容易改變自己的輕率和錯誤的看法。

對人們來說,相對獨立的立場總是很難看到的,不管是決策還是會議討論。我經常發現,即便一些已經很成功的人在發布觀點時,也容易有先入為主的偏見。要改變這種錯誤思維,需要人們加強自己對信息的收集能力,打破過去的思維定式和行為習慣,然後才能克服這種缺點。

深圳有一個女孩,她很崇拜自己的導師(在學生群體中很容易有這種現象)。她覺得導師幹什麼都是對的,說什麼都是真理,做什麼都值得模仿和追隨。對導師的權威,她相信得不得了。後來她到美國留學,遇到了另一位導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接觸的東西多了,才發覺過去自己犯下了許多判斷錯誤:

"原來我覺得絕對正確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真的,人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沒有那麼多唯一的標準,是我自己的心智出了問題。"

我在世界範圍內見到了太多類似的人。在聯邦調查局早期的培訓科目中,與執行力有關的課程中就包含了強化特工思維定式的意圖:

1.對上司的命令、解釋與意圖深信不疑。

2.一旦接受命令,即堅定服從並深度信任,任何人都難以說服及勸止,除非上司再次下令。

回到那個女孩身上。有一次,她在國內的那位導師跟另一個學生在某個問題上有爭執,雙方各執一詞。女孩覺得那個學生"腦子有病":"你明明是錯的,竟敢質疑老師?"幾個月後,實驗結果出來,證明那名學生的看法才是對的,導師的則是錯誤的。女孩這才知道自己問題有多嚴重,但當時她仍然受害於自己的偏見,始終不承認錯誤,還把責任歸結於那名學生的"弄虛作假"。

我們往往必須經過實驗後,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然後內化為自己做出判斷的依據。知識掌握得再多,也仍然會有無知的一麵。這時,就得集思廣益,多看看其他人的建議,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同一個事物,破除先入為主的思維慣性。

第一,我們必須建立客觀標準,並確保標準的廣泛性。

我在公司需要做出決策時,為了保證自己不犯錯誤,經常在開會之前先就每個人的觀點進行預期的判斷。為了確保每個人都清楚討論的目的,首先建立了一個公平與客觀的討論標準:讓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

即便有些人的發言是極端和偏激的,我仍然堅持讓他們擁有充足的發表看法的時間,讓所有參與討論的人都聽到這些觀點,隨後再進行探討。2007年,在高德公司是否開辟東南亞市場的討論會上,經曆了一場激烈的觀點交鋒。有兩名股東強烈反對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設立分支機構,原因是某些個人化的宗教因素。盡管他們的觀點是如此讓人苟同,但公司還是堅持了一以貫之的會議標準,不會因為對這種觀點的先天不滿或輕視,就剝奪他們發言的機會,甚至不加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