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到華盛頓的機會,我讓她單獨去跟中石油公司在美國的幾十人的公關團隊見麵,由她作為副手與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主導了這次重要的談判。結果她談得很好,壓力完全得到了釋放。就如同之前她在一個小籠子裏受著嚴重的擠壓,不相信自己能夠衝破阻礙,這次我把她放到更大的籠子裏,結果她一飛衝天。這讓她頓時打消了對過去的懷疑,她發現自己幹得不賴,實在是自己有些多慮了。
這是我的方法--如果一個人總是懷疑什麼,或者放不下某種立場,最好的做法不是回避他所麵臨的壓力,而是繼續給他增壓,讓他戰勝更大的壓力。這時,他會發現過去的那些事情完全是自己杞人憂天,所有的負麵情緒就會一揮而散。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反向思維,逆推回去找到問題的根源,據此進行減壓。
有些人的得失心極重,有時他們特別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有時又會毫無來由地全盤否定自己。當有一件事做得不好時,便認為一切都完了,自愧不如,產生自我否定,使自己或憤怒,或沮喪,在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有的人長時間陷在這種自創的情境中,焦慮緊張,決策力下降,情緒越來越差,工作效率也越來越低。
結論就是,他們不管做什麼事,都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它的根源在於,人們普遍過於重視自己。比如有的人把自己視為圈子的核心、某種關係的中樞位置,或者公司最重要的人才,等等。他們感覺,自己有了一點錯誤,受了一點委屈,就是"舉世皆驚"的,即便自己不在意,旁人也都在關注。
"這是了不起的大事!"他們的心聲十分清晰。
所以,解決的方法就是反向思考--其實我沒有這麼重要,至少別人並不是如此看待我的。我和他們一樣普通、正常,大家犯同樣的錯誤,都有類似的缺點。就像海森笑著說的:"嘿,我們彼此彼此,沒什麼兩樣,因此,我從不生氣。不對自己生氣,也很少記恨他人。"
如果你經常進行反向思考,你就會發現事情沒有這麼嚴重。勇敢地和正確地麵對一切事情,接受既成事實,就能擁有平衡的心態和健康的情緒,也可以培育自己健全的常識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不至於發生重大的原則錯誤。
給自己做一次"頭腦手術"
人生贏在常識,也輸在常識。優秀常識的形成,需要我們有意識地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經過大量的實踐,直到它們變成了我們體內的一種本能,我們才能成為具備良好習慣和思維特質的人。
這是橫亙在每個人麵前必須渡過的人生關卡--我們都明白,擁有成功的人生是如此之難,但又都渴望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打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不論是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還是企業的管理和投資,都必須遵守正確的常識,否則一旦走入誤區,就會步履艱難,很難獲得一個好的結果。
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你一定很感興趣: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贏家,贏家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事實上,那些在各自的領域取得成功的人並不是天才--真正的天才也經常難以取得偉大的成功。他們隻不過是正確地理解了一些常識,做了正確的事而不是非凡的事。他們大多數人隻是運用了最簡單的道理就取得了成功,這就是人生的智慧。既沒那麼複雜,也沒那麼高深莫測。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除了給自己的頭腦做一次"手術"外,別無選擇。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糾正自己腦海中的錯誤觀念;從現在開始,沿著適合你的方向,去把失去的功課撿回來。
你要成為一個注意力專注的人,不再讓自己受到無謂的幹擾。
人們在現代社會經受著種種誘惑,集中精力是很困難的,做到完全專注更是難上加難。我經常看到,一些人之所以最後功敗垂成,並非是他們的能力不行,而是不夠專注。在執行自己人生計劃或工作規劃的過程中,他們有太多的雜念,時常被其他事情牽絆了注意力,被外界的誘惑幹擾了意誌。在這種狀態下,就算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即便滿腹才華,可能也無法圓滿地完成自己的計劃,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