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域有兩候一王。
福林候,定邊候。
平涼王的軍隊需要從福林候的地盤上橫穿而過。
到達朝廷控製的區域。
進而再往西穿,就能抵達武功候的地盤。
蘇家。
武功候,定襄候兩個諸侯一左一右分布在北疆。
平涼王需要穿過這兩方諸侯的地盤,進入西北域。
西北域最重要的有兩個地方。
一個是望都山。
另一個漢江。
望都山是西北重地,為了阻隔蠻夷擴大戰果,有非常強的兵力。
另一個是漢江。
漢江發源地在十萬大山,在西北繞了一個大圈之後,又折返了回去,從十萬大山的尾部繞了一圈,進入了西域。
可以說是西疆和西北疆域的分界線。
過了漢江,便是析州的地界。
可以說。
隻要平涼王抵達析州,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都再無可能翻身。
可以說。
這是跨度最大的一次調兵。
平涼王所擁有的兵力,將會跨越八個諸侯之地。
從奉田候邊界擦混過,抵達福林候地界,在穿過武功候,定襄候,進入北疆。
穿過望都山,漢江,抵達析州。
這之間的長度,將是兩個十萬裏。
這會是一場上上百天乃至半年時間的遠行。
“輜重不能帶,帶了根本不可能快速星君。”
“戰車,馬匹,士卒,隻帶這三樣東西。”
“其餘物資,在沿途設立兵站,讓所有通過這條路線的諸侯藩王休息。”
“以一天五百裏計算,每五百裏,設立一處兵站,每天行軍時長在六個時辰以上。”
“最遲兩百天,我必須要要在析州見到平涼王。”
“每天必須要星君進度彙報,並且每處兵站的主官證實,若不能按時抵達,休怪我無情。”
武嶽冷冷的說著。
這已經變成了鐵血的將令。
就算是下刀子,也要趕到。
尤其是采用這種階段是供應方法,望梅止渴。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
就可以依次按照兩條路線來安排。
一條路線。
從東、西北、西、西南抵達十方城。
另一條路線,從東、西南、西、西北抵達十方城。
也是兩個距離西域最遠的藩王,平涼王和定武王。
平涼王他可以放心。
但是定武王卻不同。
這位的實力,跟靠山王不相上下,卻沒有靠山王那麼自大。
平時不顯山不露水,深藏不漏,沒有炫耀自己的武力,也沒有什麼逾越之舉,平時就是閑散度日。
但是隻要深入定武王封地查探就會明白,定武王兵精將廣,不容小覷。
旗下有十萬精銳力量,隨時都可以擴充為三十萬。
而且因為第水繞豐富,土地肥沃,沒有水災也沒有旱災,甚至比靠山王還要富裕一點。
會不會聽命他不知道。
但是他隻知道。
如果定武王敢反,他就敢殺。
除此之外。
就是沿著兩條行軍路線的諸侯了。
西北線,各個諸侯都必須要先後出發,而且必須要合理的安排這些諸侯的行軍路線。
不能讓這些諸侯彙聚在一處的機會。
人多力量大,人多壯人膽。
真要是全部聚集在一起,人數超過百萬大軍,就是極不穩定的因素。
所以必須要將所有諸侯的星君路線全部給錯開。
不管有沒有私底下聯係,但是隻要發現彙合的蹤跡,就是謀逆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仁慈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武嶽迅速判斷,並對各個行軍路線,星君日期進行調整。
隻要按照規定,就可以做到錯開彙聚。
而隻要錯開,就翻不起大浪。
這包括並州的奉田候,洛州的蒼離候,西北域的福林候,定邊候,北疆的武功候,定襄候。
就在這原本路線上的諸侯,都需要分前後行軍跟上。
這需要極其嚴密的規劃。
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路線規劃,這其中出現一些極為糟糕的地方,會嚴重的耽誤行軍速度。
而除此之外。
便是皇城附近十州之地的兵馬。
這也必須要調走才行。
他準備留下一個純粹的文官體係的官員們處理他所頒發的五條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