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管理日誌81(1 / 1)

5月1日

“三變”王傳福

我們很務實,也很低調。因為汽車是一個品牌產品,所以我們出來拋頭露麵,如果不是汽車這個品牌,我們可能就不出來了。做事最重要的是少說一點,把產品做出來。

——摘自2009年2月20日《經濟觀察報》

背景分析

相聲大師侯寶林曾在一個段子裏說“明星”:“一個人成為大眾明星後,恰似置身於手電筒的光束之中,人家將手電筒的電門一開,其光束瞬間就把你捧上了天,但是如果自己不能掌握手電筒的開關,一旦大眾不高興了,把電門一關,明星就會狠狠地摔在地上。”這種感覺其實和企業家一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王傳福深諳其道,清楚應該何時高調、何時低調。而這種變化與企業品牌的需要緊密相連。在做汽車之前,我們很難看到他公開拋頭露麵的身影,更鮮見其公開發表講話。這個時候,他隻要做好技術、做好代工管理即可。做汽車以後,我們發現王傳福走了三個階段策略:首先是高調入世,特別是在剛收購秦川汽車的時候,王傳福需要給投資者、內部員工、消費者三方麵信心,所以一直高調傳播。於是,就有了“汽車就是一堆鋼鐵”等驚世駭俗的言論。此時,王傳福希望借助個人魅力(品牌)提升企業知名度和產品競爭力。當比亞迪汽車進入穩步發展期,王傳福又逐漸隱身幕後,主要由中高層對外發言。到了第三階段,隨著王傳福布局新能源汽車的戰略,他又高調地公開露麵,描述他對新能源未來的夢想。

行動指南

我們從王傳福身上應該思考兩個方麵:一是什麼時候企業領導者需要講話,為品牌?二是企業領導者說哪些話,更容易傳播?在企業最需要戰略引導或進入戰略拐點的時候,王傳福才會發出聲音。一旦步入高速發展期,他就把中高層的管理者推向前台,更多從產品角度宣傳產品。這樣可以降低企業領導者過於高調引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