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
品牌角智:從比價格到拚技術
在國際市場中競爭,我們學會了一個全新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即當今國際競爭,已是一個角力不如角智、比價格不如拚技術的時代。
——摘自2003年5月《商界》
背景分析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兩個關鍵詞:一是“中國智慧”,二是“核心技術”。前者就是角智,即通過中國人的智慧思想獲得商業成功,比如王傳福采取了“工具+工人=機械手”的半自動化模式,可謂中西合璧。通過這種模式,王傳福避開了與國際汽車巨頭正麵對抗,以半自動化模式首先避開了初期的高投入,降低了成本,使其可以采取低價進入市場的營銷策略。後者就是角技,即通過技術能力贏得市場喝彩。在比亞迪,“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標語隨處可見,這不是口號,而是他們的品牌戰略。無論是最初的電池還是後來的汽車,比亞迪都在運用同一種品牌模式:首先通過低價殺進市場,在攪亂市場的同時也贏得市場份額。隨後,迅速在技術上占領行業製高點,以此形成品牌力。比亞迪汽車就是先以低價衝擊市場,高性價比迅速讓其聲名鵲起。在這個過程中,比亞迪汽車研究院、模具公司等技術機構也迅速搭建起來,技術積累也日漸強大。隨著鐵電池、全球首款純電動車橫空出世,比亞迪引來全球的普遍關注,通過新能源車牢固地奠定了汽車領域的高端技術位置。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汽車在高性價比的代名詞下,又多了更多的技術砝碼,其品牌自然就樹立起來了。接著,巴菲特拋來橄欖枝,隨後入股比亞迪。此外,戴姆勒也來“攀關係”, 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也掛牌了。這都說明,從企業長遠發展看,技術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價格。價格隻是一種進入策略,而技術則是長久戰略。
行動指南
比亞迪的成功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將品牌構建分為兩步走:前期,可以通過低成本完成低價進入市場,以價格杠杆快速搶奪市場份額。由於中國市場空間遼闊,這種策略一般都能奏效。同時加強技術研發,迅速通過技術完成二次跨越。當新的核心技術研發出來後,就可以盡快裝配至新產品中,以此鞏固、拓展市場,提升品牌。最終,形成“高性價比+技術”的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