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非專利的智慧聚集
一款新產品的開發,60%來自公開文獻,30%來自現成樣品,自身的研究實際上隻有5%左右。我們把專利技術剔除掉,大量使用非專利的技術,非專利技術的組合就是我們的創新。專利需要尊重,但可以回避。
——摘自2010年11月5日《IT經理世界》
背景分析
當沒有任何汽車行業背景的“電池大王”王傳福突發奇想,欲帶領比亞迪向“汽車產業”轉型的時候,麵臨的不是鼓勵,而是外界的普遍質疑。王傳福在比亞迪內部征求意見時,也遭到了公司高層的強烈反對,理由很簡單:首先,在電池行業做得很好,可以繼續通過精耕細作來贏得更多的利潤;其次,行業跨度太大,沒有技術更缺乏人才,因此麵臨的風險也就更大。外界的反應更加強烈,2003年1月23日,當比亞迪正式宣布完成對秦川汽車的收購計劃,當天比亞迪的股票每股下跌了4元多,跌幅超過21%。麵對“不專業”、“無經驗”的普遍質疑,王傳福可謂“逆風而上”。作為企業家,王傳福當然知道技術對於汽車的決定性意義。把單一技術變成一種商業模式,既可以快速聚集應用,又可以規避法律風險,這是實現快速跨越的命門。最終,王傳福找到了非專利技術集成的模式。
行動指南
在汽車產業的技術戰役中,借鑒已有的成熟經驗是通往成功的最快路徑。因此,合法規避已有專利,突破西方企業的專利封鎖是極為關鍵的一步。在麵對常規束縛時,跳出“三界外”思考才是關鍵,那就是進行非專利的大量集成。此外,王傳福創造的黃金分割比例“60%、30%、5%”,也是快速、省力的專利智慧組合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