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管理日誌203(1 / 1)

11月3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們不會從頭到尾設計一部車。汽車發展到今天已經有100多年的曆史,四個輪子一個外殼,任何一部車都難免和別人有相似的元素。

——2007年11月王傳福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當比亞迪宣布完成對秦川汽車的收購後,王傳福先是要求繼續生產福萊爾微型轎車,然後到世界各地購買最暢銷的汽車。購買回來後,王傳福讓工程師們將其“大卸八塊”,研究裏麵的技術,從而掌握它們的各項優質技術,並進行全麵融合,以此組建起比亞迪自己的汽車。初期,很多業內人士都很不齒比亞迪的所作所為,甚至在很多場合都指責比亞迪是“模仿者、抄襲者、跟進者”。但是,比亞迪從奇瑞手中奪過單月銷售冠軍,以 23 500 輛的銷量首次超越了奇瑞創造的 17 997 輛的紀錄,從而打破了奇瑞創造的不敗曆史。這時,人們終於感受到了這種技術模式的力量。從汽車產業發展史看,國內外汽車企業的市場競爭存在明顯的不對稱。麵對國外百年的汽車發展史,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才數十年而已,無論是技術還是經驗,都遠遠落後於國外。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傳福的這種超常規的技術模式無疑是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經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在電池、電子產品還是在汽車製造領域,比亞迪走的都是一條非常規的發展道路,即找到合適的巨人,並站在其肩膀上起跳,以此縮短競爭差距,實現企業的快速飛躍。

行動指南

從比亞迪案例中,我們發現,想要站在巨人肩膀上,首先,要有全球視野。在“世界是平的”的時代,要積極地將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借鑒過來。其次,要有技術消化能力,在消化、使用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創新,最後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家技術型企業的崛起必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樣才能“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