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
複製文化
我們在IT戰場上打了很多勝仗,擊垮了很多所謂的世界巨頭,我們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我們有很多成功的戰略,我們有很多核心的技術,這些都會引入到汽車產業裏。
——2007年9月王傳福接受《汽車商業評論》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企業的很多成功秘訣都是相通的,比如如何把成本控製到最低。在1995年王傳福下海做電池的時候,比亞迪通過將生產線分解成若幹個人工完成的工序,盡可能地代替全自動生產線。這是生產模式的創新,所以根本沒有參照藍本。為此,關鍵生產設備常常靠自己動手製造。最終,比亞迪構建了明顯的成本優勢:比亞迪第一條生產線擁有日產三四千個鎳鎘手機電池的產能,而這條生產線的構建隻需要100多萬元人民幣。而同期建設的擁有同樣產能的日係廠商生產線,投資至少要幾千萬元。這使比亞迪一進入這個產業,就以40%的價格差猛烈衝擊著日產電池的價格體係。在比亞迪,推出一個新產品,原有的生產線隻需做關鍵環節的調整,對員工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即可,調整期短,反應速度快。日係廠商的全自動化生產線,每一條線隻能針對一種產品,如果要推出新品,則必須投建新的生產線,投資少則幾千萬,多則幾億,而且調整的時間還很長。這樣,比亞迪在產品種類的變化上又領先一步。就像王傳福所說:“對設備要求越高、投入越多的產品,我們這種方法就越有優勢。”這種模式也正好可以複製到汽車領域。比亞迪在西安生產F3,其生產線就是由大量人力和大多由自己設計製造的工裝設備組成。這樣,其生產成本處於優勢地位,就可以製造出具有最佳性價比的汽車了。此外,比亞迪在電池領域的技術也複製到了汽車產業,利用研發出來的鐵電池,製造出了新能源汽車。
行動指南
就複製文化來講,企業關鍵是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同時這些優勢又可以複製到哪些領域。這就要求企業家具有長遠的目光,並善於運用這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