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
認真文化
公司成立之初,沒有認真的態度就做不出讓市場滿意的產品,企業也就無從發展。
——2008年10月31日王傳福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1919年,胡適先生寫了《差不多先生傳》: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差不多;把山西當做陝西,差不多……一輩子都在“差不多”的習慣中度過。結果,差不多先生得了重病,請大夫給他看病,也是差不多——請了一個獸醫,結果差不多先生不治身亡。這個故事,看著可笑,但卻一直在我們身邊上演。也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很多企業對待技術就是“差不多”,沒有深入研究,更沒有不斷求新的恒心,還會忽略產品的品質。這樣的企業文化之下,必然會出現產品事故。在比亞迪創立之初,認真就已經成為企業的關鍵文化。比如,在產品問題上,王傳福還進入產品鏈條的前端——自己參與生產所有的零配件,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掌控品質。同時,他還認為,設計決定了品質,因此又加強了設計環節的全方位管理。全球所盛行的“精益化管理”其實就是在推行一種認真文化,而這種認真早已經貫穿了比亞迪的管理文化。隻有做事認真的企業,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產品,也才能具有高效率,具有市場競爭力。
行動指南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凡事認真了,錯誤就會減少。如何做到認真?首先,要把它當做企業的戰略文化,而不是階段性的戰術,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起到標杆作用,以此將認真傳遞到每名員工心中;其次,認真要落實到細節,通過日積月累和借鑒優秀企業等策略,完成細節管理的製度化、規範化,同時,更要通過相關獎勵措施,形成具有動力的互動型企業文化。
#####後記
2003年1月,當王傳福從溫暖的深圳趕赴寒冷的大西北,以269億元價格收購了秦川汽車77%的股權時,我就開始關注這位“敢想、敢幹”的企業家。近幾年,我去過比亞迪位於西安的生產基地,也去過深圳的生產基地,親眼目睹了比亞迪日新月異的發展。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當接到這個選題時,我欣然接受。首先,我對比亞迪已經關注多年;其次,8年時間如白駒過隙,比亞迪已經從一個汽車“門外漢”成長為汽車領域的“雄獅”。從IT產業跨界到汽車行業,比亞迪創造了商業傳奇,這背後必然隱藏著成功的密碼。這不僅是我關注的,也是大家關注的。因此,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確實值得我們去研究,比亞迪成長中所彰顯的營銷智慧也值得大家借鑒。
但在撰寫過程中,卻遇到了現實難題。在梳理了王傳福的大量資料後,我發現:資料的重合度非常大,對王傳福的獨家采訪報道也很少。此時,我想起王傳福的一句感言:“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尋路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寫書也是如此,找尋突破點的過程,我權做一種深入學習了。
我把王傳福零散的智慧語錄歸結在一起,然後進行分解、歸類,通過商業模式、市場營銷、競爭謀略、經營管理、掌門人、品牌韜略、創新思維、人才革命、企業過坎、企業文化等12個體係來剖析王傳福的思想智慧,探究比亞迪的成功基因。在本書中,我還嚐試著用汽車配件來組合12個章節的標題,意在多視角、更詳細地解析比亞迪和王傳福。
即使類似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背景下所表達的思想也往往是不一樣的。為此,我還盡力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在不同市場背景下王傳福所說的語句。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剖析比亞迪、解讀王傳福,從而為中國企業找尋到更多可借鑒的成功智慧和創新方法。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比亞迪的成功智慧,本書的形成也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眾多媒體對比亞迪的報道為本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此一並致謝。其中包括《中國企業家》、《英才》、《中國經營報》、《南方都市報》、《商界》、《南都周刊》、中央電視台、《時代周報》、《汽車商業評論》、《新財經》、《經濟觀察報》、《財經》、《證券時報》、《IT經理世界》、網易、新浪網等。當然,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更得到了王留全先生的大力幫助,他是一位很有想法的編輯,給了我很多建議,在此也表示由衷的感謝。此外,還有我的家人、朋友也給予了我很多幫助和鼓勵。
本書截稿時,窗外正是煙花綻放的元宵夜,不覺間,春天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了。一年之計在於春,希望我的種種努力,能從這個春日開始,為關注比亞迪、學習比亞迪的讀者打開一扇新的門窗。當然,由於時間和能力所限,疏漏和不當之處還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讓我們一起在學習中成長。
龍嘯
2011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