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事件年表

1912年

德皇威廉通過中國駐德公使轉告袁世凱,稱德國願意竭盡財力、物力讚助中國建設事業。於是袁克定赴德就醫,與德皇威廉晤談。

1913年

2月:袁世凱下令成立憲法研究會,為國會所否決。

2月28日:北京《國風報》刊出馮國璋、倪嗣衝的勸進密電,懇請袁世凱稱帝。

3月:湖北商人裘平治上書,請求恢複帝製。

8月11日:章太炎抵達北京。

9月25日:蔡鍔調入京師,以唐繼堯為雲南都督。

9月27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成立,時亡命日本者數千人,與會者百人,願意立誓效忠孫文者5人。

10月16日:袁世凱提出增修約法案,要求擴大總統權力,為國會否決。袁世凱提交8人名單,要求以此8人赴國會陳述理由,被國會拒之門外。

10月25日:袁世凱通電各省將軍,憲法草案侵犯政府職權。

11月4日:袁世凱派軍警包圍崇文門大街國民黨北京支部。

11月5日:袁世凱派軍警包圍國會,兩日計追繳國民黨議員證書、證章四百三十多件。

11月10日:憲法起草委員會宣布解散。

11月13日:議會因不足法定人數,暫停議事。

11月26日:袁世凱下令召開政治會議,以代行立法機關職能。

1914年

1月10日:根據政治會議決議,袁世凱下令停止國會議員職務,每人發旅費400元,飭令返回原籍。

1月19日:黨人陳其美、戴季陶並日本人山田純三郎秘密潛入大連。

2月3日:袁世凱下令停辦地方自治會。

2月12日:總統下令免去熊希齡總理職務,以孫寶琦為看守內閣。

2月28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各省議會。

3月18日:袁世凱於北海團城舉行44人會議,馬相伯任臨時主席,製定新約法。

3月29日:徐世昌自青島赴京。

4月5日:國學大師王愷運應邀入京。

5月:王愷運任國史館館長。

5月1日:袁世凱正式公布新約法,廢除臨時約法。國務院被撤消,改政事堂。

6月20日:設參議院,代行立法院職權,以黎元洪為院長。

6月30日:各省督軍改將軍,位在巡按使之後,隻督理軍務而不再過問民政,此舉引起馮國璋不快。革命黨黃興,偕夫人並幼子,自橫濱赴美。

8月6日:日本與德國戰於青島,中國政府宣布嚴守中立。

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將膠州灣交給日本。

9月2日:兩萬名英日聯軍,登陸山東龍口。

10月23日:北海成立模範團總部,以袁世凱為團長。

10月24日:陸軍總長段祺瑞辦公桌上發現炸彈,段祺瑞下令保密。但日本報紙仍然報道了此事,並聲稱炸彈為袁世凱所放置。

10月29日:日本黑龍會內田良平,向外務省遞交《對支問題解決意見書》,聲稱支持革命黨,目的是使袁政府土崩瓦解。

11月7日:日本攻占青島,稱此舉為對德軍事計劃,並非侵占中國領土。

12月5日:孫文解釋加入中華革命黨須按指模之因由,稱其為防偽標誌。

12月23日:袁世凱於天壇祭天。

1915年

1月:梁啟超應邀,赴小湯山會袁克定。中國照會日本,要求撤出駐青島的軍隊,日本拒絕理睬。

1月18日下午3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在懷仁堂求見袁世凱,當麵遞交“二十一條”,並要求中國方麵必須全部滿足。

1月21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會見中國外交總長孫寶琦,麵交文書,孫寶琦逐條指摘。日置益喜,曰:貴總長對內容如此明了,商談起來就更加容易了。袁世凱聞知,大罵孫寶琦糊塗。

1月27日:免去孫寶琦外長職務,任命陸徵祥為外長。

2月5日:孫文並陳其美與日本滿鐵株式會社簽訂了《中日盟約》即“十一條”,因其條件比“二十一條”更有利於日本,在中華革命黨內引起騷亂。

2月11日:東京中國留學生千人集會,抗議“二十一條”。

2月20日:袁世凱任命陳宦會辦四川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