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1)(1 / 1)

春和

吳宓剛十七歲,初次入京,雖然時時與同學議論時政,但他的心情,不似惲毓鼎那種宦海沉浮的蕭疏,也不像鄭孝胥大用在即的自得,而是興奮與新奇之中,藏著忐忑與迷惘。

他此次由陝西省谘送來京,要考入的“清華學堂”,其實在宣統二年十一月底才正式更名。之前叫做“遊美肄業館”,成立一年多來,幾乎是純粹負責留美考試與派遣,學生從考取到出國,隻有一至三個月時間,像梅貽琦、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人,名義上在清華園過了一水,還是像爆肚一樣生猛。

改名後便有所不同,按《清華學堂章程》,采用四四製,即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又四年,而且學分要修滿212個,平均成績要達80分以上,才能留美。像吳宓這樣的,雖由陝西省谘送,就是保送,仍要通過筆試、體檢,入學四個月後還要舉行甄別考試,寧缺母濫。難怪吳宓跟其他同學一樣,心下栗六,前途未卜。

他本來覺得自己在家鄉三原已經接受了中等教育,不料來京看過遊美學務處告示,原來也必須先入中等科,想想要在這裏磋磨四年才能入高等科,未免有些不甘心。不過八年後“能靠住往新大陸一遊”,還是難得的機會。又想到如果學堂裏功課腐敗,教師荒疏,再設法退學也還來得及……問題是現在考得上考不上還兩說,想那麼多幹啥!

吳宓決定先放寬心,每日看看《納氏英文文法》——他來自內地,跟沿海學生比,英文是塊短板,便是與同鄉們逛逛琉璃廠、青雲閣,再不就是到大柵欄看“升平電影”,陝西也有,叫“活動影戲”。不同的是京師的影戲有色彩。吳宓同學猜測那是往膠片上塗了色彩,或是放映的石灰燈裏加了什麼藥粉。

值得一提的是,正月十一他在勸業場買了一具剪發機,回寓後就將辮子剪了。用水洗了頭,覺得“輕快異常”,索性又出去買了頂洋式軟帽,攬鏡自照,很像個洋學生了。於是發感慨曰:“京師各校現雖不許學生剪發,已剪者則弗過問,餘剪之毫無妨礙。”

剪了發的吳同學,次日又跟友人去天樂園看聞名已久的王鍾聲新劇。王鍾聲!慕名久矣,是南方來的新劇大王,傳聞他是個革命黨!但這不妨礙大家熱捧他的新劇。今天這出《緣外緣》,首演是前年冬天在天津大觀新舞台,據《大公報》報道,王鍾聲一身西裝女子打扮,在洋琴伴奏下,娓娓道來,“座客無不擊節稱賞,掌若雷鳴”,接下來,舞台突然一轉,外庭變為內室,把台下眾人看得一楞一楞的。論者稱為“實梨園中從未有之奇觀”。

吳宓頭次看這種“純用說話,弗須鑼鼓等樂”的新劇,大開眼界,隻覺得它演的都是家庭上、社會上的真情實狀,感人之深,超過了舊戲數倍,“每到惟妙惟肖之處,台下觀察直覺現身局中,亦若果有如此其人,而親睹其如此之事者”,他完全沉浸到戲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