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東陵盜寶案
據《中國盜墓史》記載,中國曆史有三次盜墓的高潮,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在民國時期,孫殿英東陵盜寶給中國曆史文化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對人民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清東陵。
清東陵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園之一,清代的皇陵共有五處,三處在遼寧省,兩處在河北省。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峪,北倚昌瑞山,南靠金星山,東鄰倒仰山,西傍黃花山。這裏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是順治皇帝親選的陵地。
位於河北省遵化境內的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大,體係最為完整,布局最為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占地78平方公裏的15座陵寢,其中帝陵5座,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園寢1座,埋葬著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鹹豐(定陵)、同治(惠陵)5個皇帝,15個皇後,137個妃子,4個公主。全陵區以第一帝順治陵墓——孝陵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兩旁。東側有順治皇後孝東陵,康熙皇帝的景陵;西側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及裕妃園寢,鹹豐皇帝的定陵及鹹豐皇後的定東陵。此外,在東南部有同治皇帝的惠陵;在大紅門外東側有昭西陵。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清東陵的建築恢弘、壯觀、精美。580多座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中,有中國現存麵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歎為觀止,被班禪大師讚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裝修之豪華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祭祀大典、垂簾聽政表演場麵宏大,真空再現曆史原景。
清東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每一座陵寢都記載著或輝煌或衰敗的曆史,每一座陵寢都傳承著或動人或神秘的故事。入關第一帝順治,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備的十全老人乾隆,輔佐聖、世二祖的傑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後,兩度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撲朔迷離的香妃,還有鹹豐、同治……這些曾主宰過國家命運,在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長眠於此。
傳說,大約在順治7年的時候,攝政王多爾袞病死,順治帝親政。按照中國曆代帝王的慣例,順治在親政的那年,開始派人尋找“萬年吉壤”,但天不於人願。人們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在順治皇帝一次帶領群臣外出打獵的途中,他看中了一塊寶地。
那日,當順治帝和一大群的大臣沿長城向東來到河北遵化縣所轄的馬蘭峪鎮一帶鳳台山時,順治躍上了鬱鬱蔥蔥的鳳台嶺,舉目四望之際,清朝順治皇帝被眼前的景物迷住了:向北看,重巒疊嶂、群山蜿蜒;轉身南望,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隻見隆起的山脊在藍天白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猶如一條條天龍奔騰踴躍,呼嘯長空,在天龍盤旋飛舞的中央,一塊坦蕩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氣盎然。東西兩項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
順治在驚訝於這天造神賜的寶地後,大聲說道:“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於是他來到一塊向陽之地,翻身下馬,在鳳台嶺上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蒼天高山禱告一番,隨後相中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勢,隨後解下隨身玉佩,係於全漆箭翎之上,彎弓滿石,振臂一射,那箭便穿雲度日,飛落於正麵鳳台山的山阜之前,入地足有一尺深。靜默片刻,他莊重地向身旁群臣說:“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臣僚、術士們趕到山前,找來木鍁在地上挖出一個磨盤大的圓坑,謂之“破土”。這個圓坑便是陵寢地宮“金井”的位置,待陵寢地宮修好後,將第一鍁土放入“金井”之中,標誌著皇帝死後依然擁有黃天厚土,並和他生前的大地永遠血脈相連。
當一切準備事宜完成後,順治傳諭,改鳳台山為昌瑞山。臣僚們又找來一斛形木箱,蓋在“破土”的位置,不再讓它見到日、月、星光,同時委派人員在此日夜守護,以待動工興建。順治帝的眼光確有獨到之處,這確是一塊連後人都讚歎不已的風水寶地。
1928年夏,在孫殿英盜陵竊寶案中所盜的兩座墓葬中,一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後的東陵。
然而,當時的動亂年代中,首犯孫殿英不僅逍遙法外,照舊領兵當官,而且日後步步高升,直至升到先遣總司令;所捕獲的重犯譚溫江也被保釋出獄,繼續當他的師長……這種反常現象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孫殿英(1899—1947),名魁元,號殿英,馬牧鄉孫莊人。出身貧寒,自幼頑劣成性,年長不務正業,精於賭技,闖蕩江湖,廣結流氓惡棍、軍警胥吏,開設賭局,販賣毒品,坑騙錢財。人們大都叫他孫老殿。因其臉上出過天花,因而也把他叫做孫麻子。1889年正月,孫殿英誕生於河南永城縣西揚樓村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民家庭。幼年喪父,母親對他溺愛嬌慣,自幼養成調皮搗蛋的性格。他十幾歲時開始跟著當地流氓地痞鬼混,經常出入賭館,很快成為一個聞名的賭棍。孫殿英憑他的聰明與毅力,練就了一身賭博的絕技,並養成了結交四方朋友的豪情。就在他22歲那年的一次聚賭中因警察圍捕而入獄。在獄中,孫殿英由於受盡淩辱,加上綠林人物焦文典的勸說,決心棄賭從戎,成為他人生旅途上的一次重大轉折。
1913年,孫殿英入豫西張治公杆。後張招安為鎮嵩軍第二路標統,孫殿英跟該部張明當馬弁,與張合夥挪用庫銀,走私販毒,牟取暴利。不久,他見在豫西頗有影響的廟道會可以利用,掩護販運鴉片,製造“紅丸”,大發橫財,購買槍支,糾集徒眾,發展勢力。1922年,孫殿英投靠河南陸軍第一混成團團長兼豫西鎮守使丁香玲,被委為機槍連連長,依仗丁的權勢,大肆販毒。
之後,孫殿英趁第二次直奉戰爭豫西直軍開赴前線之機,率部嘩變,東竄洛陽,沿途搶劫,聚眾數千,下轄十八路司令,自稱“河南自治軍”總司令。他向部下說:“跟我幹吧!要截截皇綱,要日日娘娘,天塌下來我來頂。”
孫殿英先後投靠鎮嵩軍憨玉昆任旅長和國民三軍副軍長。後又率部隊投靠山東督辦張宗昌,途經皖北亳州。因向該縣長索要20萬元軍費未果,於是下令攻城,於是破亳州。亳州商賈被洗劫一空。他在亳州盤踞20餘日,臨走時架走肉票數百人。孫殿英與張宗昌會麵後,深得張的賞識,被委任第五師師長。因在津浦線桑園一帶襲擊國民三軍有功,受到張的嘉獎,為直魯聯軍一名悍將。之後,孫殿英升為第十四軍軍長兼大名鎮守使。年底,攻占湯陰、衛輝、淇縣。翌年初,被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馮玉祥部第三路軍孫連仲擊敗,退往河北。後來,奉軍和直魯聯軍阻止不住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等軍北進,全線敗退。孫殿英搖身一變,通過種種卑劣的手段,將自己的部隊發展成為一個流氓軍事集團。後來,孫殿英率部與國民黨作戰,開始很有利,後來見形勢不妙,便投降蔣介石,被任命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在河北遵化一帶駐防。1928年夏,孫殿英率部駐紮薊縣馬伸橋,這裏與清東陵隻有一山之隔。
1928年正是軍閥混戰、國窮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亂年月,不屬國民黨正規軍的雜牌軍孫殿英部,被蔣介石另眼相看,克扣孫殿英軍隊的糧餉。孫殿英軍隊的官兵已半年沒有發餉,軍心浮動,常有開小差的事情發生,孫殿英自己也明白,若上再不撥糧款,恐怕開小差的更多,甚至有嘩變的危險。部隊這一嚴峻的形勢,迫使孫殿英不得不苦思“解藥”。
1928年7月8日,孫殿英在軍部召開緊急會議,宣布崩皇陵也是革命,是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誌,為革命做出貢獻的“正義”之舉,並由馮養田宣布行動方案。至此,一場曠世罕見的盜寶事件,拉開了序幕。
對於孫殿英來說,清室皇陵無疑是他垂涎已久的一塊大肥肉。乾隆時期是滿清最鼎盛的時期,慈禧太後則是滿清掌權者中窮奢極欲者之一,所以,這些陵墓也以乾隆皇帝及慈禧太後的陵墓最為奢侈,裏麵放置了無數稀世珍寶。
當年清室讓位時,東陵不僅設有護陵人員,機構仍然承襲清製,而且還有旗兵、綠營兵駐陵守護,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分別承擔陵寢一切事務。但是隨著世事的變遷,東陵漸漸脫離清室的掌握,落入北洋軍閥手中。護陵大臣名存實亡,常不在官署,不僅不能有效保護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賣財物。於是,對東陵的破壞與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圖全麵挖掘偷盜,大發橫財。
1928年春,原奉軍收編之積匪馬福田率部叛逃,直奔清東陵旁的馬蘭峪,蓄意長期挖墳盜寶。當時,國民革命軍北伐已進入河北地區,奉軍北撤,而冀東一帶散匪非常多,異常肆虐。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革命軍派出孫殿英部前往剿撫。前往馬蘭峪的路途中,孫殿英不時可以看見上好的東陵殿宇木料被大量盜運。一打聽,才知道這些木料隻不過是東陵財寶的九牛一毛,而更多的財富深藏在地宮,看到這些,孫殿英不義之心頓起,正巧,有人向孫殿英報告了馬福田部進駐馬蘭峪準備掘陵的消息。孫殿英一聽,頓時喜出望外,認為天賜良機。馬上命令第八師師長譚溫江連夜率兵前往,趕跑了馬福田。同時,為遮人耳目,他們到處張貼布告,聲稱部隊要搞軍事演習,開始有計劃的盜墓行動。
之後,孫殿英部以軍事演習施放地雷為名,驅走全部守陵人員,封鎖關隘,實行戒嚴,盜墓之前,孫殿英先致函遵化縣知事,以籌糧為由,雇了騾馬車30輛,如此,便為轉運盜墓財物鋪平了道路。由於封鎖嚴密,所以外界雖有傳聞,卻不明真相。在動手盜陵的第三天,譚溫江前往北平晉謁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打探風頭,一見風平浪靜,次日馬上返回東陵,放手盜掘。整個盜墓活動充滿了罪惡與貪婪。
當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匪兵們並不知道地宮入口,而是遍地開挖,寶頂上、配殿外、明樓裏都留下了他們挖掘的痕跡。但是盜墓過程並沒有他們預想的那麼順利,首先開赴東陵是孫殿英的心腹譚溫江和旅長韓大保。他們奉命首先開掘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工兵營在陵寢各處連續挖了兩天兩夜找不到地宮入口。孫殿英十分著急,就派人把當地地保找來。地保是個40多歲的小地主,聽說是要為盜皇陵當“參謀”,頓時嚇得臉色蠟黃,兩腿直打顫,但又惹不起這個軍長,隻好說:“陵寢麵積這麼大,我也不知道入墓穴的具體位置,還是找幾個附近的老旗人問問吧!”這話提醒了孫殿英,他立即派人找來五六個老旗人。可這些老人也不知道地宮入口,孫殿英以為他們是不肯說出秘密,開始還好言哄勸,漸漸失去耐心,就用鞭子抽、烙鐵烙。老人哪經得起這折騰,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兩個,有一個實在受不了孫殿英的折磨,就說離此地10多公裏有個張石匠,曾參加修築陵墓,興許還能記得進地宮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了不讓外人知道地宮入口,修築皇陵最後一道工程:隧道的匠工,往往都被處死。那麼,這個張石匠又是怎麼逃離虎口,獨自生存下來的呢?這裏麵有一段奇事。
原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救了他的命。當時慈禧入葬時,在工匠中挑出81人留下最後封閉墓道,並告訴石匠們可以從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們心裏明白得很,這隻不過是曆朝沿襲下來的騙局,既然被留下了,就別想活著出去。當時這個張石匠已40多歲了,幾天前聽鄉裏人帶信,說他老婆給他生了個大胖兒子,可把他喜壞了,現在要他留下來,連兒子也沒看一眼就死去,心裏不是個滋味。他在搬動石頭時走神,腳下一滑,一塊大石頭砸在身上,當場就昏過去了。當時正忙碌中的監工以為他死了,怕玷汙了金券(即寢宮),便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張石匠醒來時發現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驚又喜地拚命跑回家,這樣才算撿了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