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愛倫堡:黯淡的時代閃光的人 (1 / 1)

愛倫堡的《人·歲月·生活》,不僅是他個人的回憶,更是一個時代的回憶。愛倫堡身不由己地成為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證人,他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強有力的證據——幾乎每一年,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鍾,都糾纏著時代的陰影。

愛倫堡似乎自誕生之日起,便對時代的悲愴與慘烈有了心靈感應,但他肯定無法預料,自己置身其中的這個時代,是由一個接一個物質或精神的“荒年”組成的:俄國的內戰、兩次世界大戰、東西方的冷戰……人類的戰爭在20世紀上半葉表現出史無前例的密集與殘酷,這個業已被送進博物館的時代,仍然給今天的讀者以食人野獸般的印象。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不幸的,需要承受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苦難。同樣,愛倫堡在細致地描繪了他所目擊的各類戰爭之外,還隱晦地觸及了斯大林統治時期的某些陰暗麵,雖然言猶未盡,但那種難言之隱仍使我們窒息。愛倫堡絮絮叨叨地懷念自己遇見的人以及周圍發生的事,仿佛都是從汪洋中取一瓢飲。但這已足夠容納曆史的折光與縮影。他無意識地為當時那個災禍相連的世界,寫下了一部浮光掠影的“精神史記”。

作為讀者,我們會為遠離那個時代而慶幸呢,還是為未能目睹那個悲劇的時代而遺憾?與那些觸目驚心的曆史畫麵相比,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平和的,但也是平淡的。隻是,至少作為我個人,確實不敢相信自己真有親身體驗那一係列苦難的勇氣。

正如書名所雲,愛倫堡在關注時代的同時,沒有忽視人的存在。作為一位高瞻遠矚的作家,愛倫堡對人類並未失去信心,況且他接觸過的許多都是推動20世紀曆史進程的優秀人物,愛因斯坦、畢加索、海明威、馬蒂斯、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葉賽寧、帕斯捷爾納克、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曼德爾施塔姆……從這部回憶錄裏,可以提取出一串串熠熠生輝的名字,構成一份沉甸甸的花名冊。他們都是對時代產生了極大影響的人,是人類的精華。愛倫堡按時間順序梳理著與這一係列名流的交往,以及他們留給自己的深刻印象,這無形中使《人·歲月·生活》成為一部20世紀的巨人傳。時代的黯淡與人物的輝煌,在該書中形成鮮明的對比。不知愛倫堡究竟希望依靠人物來增添時代的重量呢,還是希望借助時代來烘托人物的魅力?愛倫堡是這樣回答的:“讀者也許會問,為什麼我把自己經曆過的歲月寫得那麼陰暗,而對自己曾與之交往過的人們卻用尊敬和愛戴的筆觸予以描繪,表現了他們的美德和優點。當然,我也遇見過告密者、自私自利的變節分子、沽名釣譽的家夥,但我沒有同他們相好過——不是因為特別敏銳,隻不過命運對我大發慈悲罷了。我也有過失望的時刻,縱然我沒有同後來變得卑鄙和殘忍的那些人相好過,但間或也同他們打打交道,然而當我回顧往昔時,我卻不想提起他們,我更願意談談逝去的歲月,談談促成心靈墮落的環境。我不想裁判,何況我並不相信自己的公正不阿。”可見,他是有意識地省略或回避了人類的渣滓;但卻無意識地篩選出人類的精華,並使他們在書中大放光芒,就像他們在那個時代中大放光芒一樣。生活在那個時代,卻接觸到如此之多富有創造性的巨人——這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愛倫堡終究是一個幸運的證人,不僅證明了時代,還證明了那個時代人類的優秀分子。所以,《人·歲月·生活》終究是一部積極性的史書。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