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圈子
按照老祖宗的意思,親戚分為兩種:一是父親家裏的人,叫做宗室;一是母親或妻子家裏的人,叫做外家。為了與父係血統的親戚相區別,所以在稱謂上加一個“外”字,比如外祖父、外甥、外孫等等。
所謂外戚,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皇帝他媽或者他老婆的娘家人。
作為皇親國戚,他們的地位與待遇自然要比一般人高。這幫子人也不是省油的燈,不喜歡呆在家裏享受高質量的安逸生活,一個勁兒地往政府部門裏鑽。他們一來湊熱鬧,肯定出事。
攤上個有能耐有野心的,弄不好六親不認,把皇帝踹下去自己做龍椅當老大;碰上個無才無德的,全國人民都得跟著遭殃受罪。
東漢,是外戚同誌們的美好時代,曆史導演把他們安排成了主角。他們沒有辜負導演的期望,輪番上台輪流折騰。姓馬的走了,姓竇的來了,鄧家下台,梁家上台,一個接一個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家一起來砸他們老劉家的場子。
可憐東漢的皇帝們,大多命比紙薄,說掛就掛,今年剛為上一任皇帝舉行完遺體告別儀式,大家還沒從悲痛中走出來,說不定很快,明年你就得去參加下一任皇帝的追悼會。
皇帝陛下眼一閉腿一登,撒手不管了,倒是輕鬆自在。但留下的爛攤子誰來收拾?新皇帝才剛斷奶,新太後也就二十幾歲,她們剛死了老公精神處在恍惚中,又不懂政治,根本就沒有能力控製國家權力。
孤兒寡母的,難免受人欺負,為了防止大權被人搶去,她們隻能依靠自己娘家的父兄來駕馭群臣。
於是這些外戚便被封為大將軍,掌權後,馬上進行部門機關大換血,自己人上崗就業,看不慣的、不聽話的回家呆著。
這時候,總會有幾個二愣子跳出來罵,唾沫星子噴得到處都是。這些外戚可不跟你講究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說辦你就辦你,不帶打折的。他們知道,對付文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耍流氓。把帶頭鬧事的廢掉,其餘的便老實了,惟大將軍之命是從。
控製了一切的外戚,是報效祖國還是禍國殃民,您自己看著辦把,反正沒人管,也沒人敢管。
但是,沒人管不代表沒人反對,他們隻要有了實力,便會勇敢地跳出來,抄起家夥跟你幹仗。
外戚VS宦官
江湖上大小門派林立,天天打打殺殺就沒消停過。各門派之間兩句不和便會拳腳相加,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狗屁!他們隻相信自己手中的刀劍。江湖人士早已習慣了這種刀尖上舔血的生活。
外戚派與宦官派在總結吸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入貫徹落實前輩們的指導思想,不斷創新,經過長期建設與發展,終於成為當今武林名聲最響的兩大門派。
兩大門派都有著悠久的曆史與傳統,湧現出了一大批江湖風雲人物,比如宦官派的趙高、鄭和、魏忠賢,外戚派的衛青、王莽、楊堅等曆史知名人士。兩派門徒發憤圖強,埋頭苦幹,刻苦鑽研,以這些偶像為榜樣,期待能達到甚至超過他們的高度。
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兩大門派為爭奪天下第一派的寶座,勢同水火,誰也不服誰,誰也看不上誰。宦官派有武林至尊皇帝陛下撐腰,自然橫。而外戚派的後台是武林至尊的老娘或老婆,再加上與其他門派關係搞得不錯,支持率相對較高。
兩大派每次碰麵都得幹架,每次也絕不是小打小鬧,一定要拚個魚死網破。在成王敗寇的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東漢政治的發展主線便是:幼帝即位——外戚專權——皇帝奪權——宦官幹政,如此往複惡性循環,一點一點侵蝕著東漢帝國大廈。
外戚派與宦官派原本無冤無仇,一切還要從漢章帝章和二年說起。
章和二年(88),三十三歲的漢章帝劉炟去列祖列宗那兒彙報工作了,年僅十歲的劉肇登基,竇太後臨朝。劉肇非但不是竇太後的親生兒子,更要命的是劉肇的母親梁貴人正是被竇太後害死的。為了把權力牢牢握在手中,竇太後隻能依靠老哥竇憲。永元元年(89),拜竇憲為大將軍。大將軍的地位在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下,但是由於這位仁兄實在太牛了,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大家商量決定從此時此刻起大將軍的地位高過三公,從此竇掌門開始專權。
竇掌門野心比較大,準備自己坐龍椅。
一天天長大的劉肇同誌對竇掌門早已忍無可忍,發誓要對得起列祖列宗,絕不讓竇大壞蛋的陰謀得逞,哪怕是粉身碎骨,也要誓死保衛劉家的江山。
但是,劉肇隻是一個傀儡,一個人孤零零地被囚在深宮之中,根本就沒有機會去聯絡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