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
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大家都知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一百多年前的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亂成了一鍋粥,可當時真的存在兩處世外桃源,一是田疇的徐無山,這個大家都知道了,第二處是張魯管轄的漢中。
到了建安二十年,大小軍閥滅的滅死的死,地盤幾乎全被曹孫劉占了,隻剩下一個地方——益州。益州有兩股勢力存在,一個是窩囊廢劉璋同誌,一個是漢中的宗教人士張魯同誌。
漢中是益州的北大門,想當年劉邦就是從這裏開始與楚霸王爭天下的,對大漢來說,這是一塊聖地。
要是放在現在,一定會像紅色聖地那樣重點保護並大肆宣揚,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這個意識,到了東漢年間,漢中變成了宗教聖地。
事情還得從一個叫張陵的人說起。
張陵同誌長期在鵠鳴山學道,而且學業有成,自己還出版了一本書大力宣傳自己的理論與思想,吸引了無數讀者與粉絲。張陵同誌看到形勢一片大好,再接再厲,建立了五鬥米道,他也因此得到了一個響亮的稱號——“米賊”。
張陵死後,五鬥米道在兒子張衡(與科學家張衡同名)手中發揚光大,一舉打進當時三大名教之列。它們分別是三輔駱曜的湎匿法,東方張角的太平道,漢中張衡的五鬥米道。
湎匿法到底是什麼東東,對不起,我也不知道。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找到有關湎匿法的記載,還望知道的朋友告訴在下,在下不勝感激。至於太平道,就是教中的大師手持九節杖念咒語,讓你磕頭思過,然後給你喝下符水,如果你的病漸漸好了那就證明你很虔誠,否則大師就說你對他的太平道沒有誠意,相當之扯淡。
五鬥米道跟太平道差不多,不同的是你還得在靜室內思過,此外還有鬼吏(教中職稱)為你祈禱,鬼吏寫出你的姓名,說明你贖罪的誠意,一式三份,一份放於山頂,一份埋在地下,一份沉到水中,這叫“三官手書”,其實就是忽悠你的。
去看病的人必須交五鬥米,五鬥米道由此得名。
張衡死後,張魯同誌肩負起了繼續壯大發展五鬥米道的重任。
張魯同學的母親是個大美人,與益州牧劉焉同誌關係密切,不清不白的。劉焉讓張魯做了督義司馬,派他與別部司馬張修攻打漢中太守蘇固。
張魯同學是個狠角色,和張修打完蘇固後,張魯過河拆橋落井下石,連親密戰友張修一塊砍了。
劉焉死後,兒子劉璋繼任益州牧,他以張魯不服自己為借口,殺了張魯的母親及其家人。真不明白劉璋,這個時候如此橫,後來怎麼慫了呢?
張魯恨不得立馬把劉璋給剁了,但他終究還是忍住了,本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覺悟,張魯同學割據漢中,當了山大王。
這一當,就是三十年。
在漢中,張魯同學大力發展五鬥米道,自己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外號——“師君”。張教主不僅給自己起名字,還免費給教徒起。剛入教者叫鬼卒,資深教徒叫祭酒,地位高點的叫治頭大祭酒。
五鬥米道之所以廣受人民群眾的熱捧,是因為張教主還兼職慈善家。他讓祭酒們建義舍,舍內放有米、肉等食品,趕路的人餓了,可以免費到義舍內領取一定的食物。你可能問,有不自覺的仁兄多拿了怎麼辦?不用擔心,張教主想得很周到,他放出風聲說誰多拿神靈就會讓他得病。
這在現代人看來很可笑,確實很可笑。但是在那個時代,迷信是天下人的通病,大家都信神信鬼,所以,張教主這一招是很絕的。
張教主還規定,犯法者,可以原諒你三次,超過三次的,依法處決。他也不設立政府機關,他的五鬥米道就是政府,有什麼事找祭酒。
張教主管理漢中的三十年間,“民夷便樂之”。
別人都在參加軍閥混戰搶占地盤,張魯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於是關起門來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把漢中建成了世外桃源,一片樂土,他是一個好同誌,是俊傑,識時務者為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