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完後,曹操寫了一份委任狀,正式任命張合為主帥,同時他動身往漢中趕。
此時的劉備腰板硬了,自信心也增強了,當年的恐曹症早已煙消雲散,他對部下說:“即使曹操來了也沒用,漢中一定是我劉備的!”這不是吹牛,劉備有充分的自信。
黃忠老同誌的手感正熱,他要去攻擊曹操的運糧隊搶糧食,趙雲的部隊也跟著。去了很長時間黃老同誌還沒有回來,趙雲很著急,領著數十個騎兵去接應老同誌。
要命的事情發生了。趙雲沒有找到黃忠,反倒是碰到了曹軍的大部人馬,要知道他手下隻有數十個人,說句寒摻話,都不夠人家砍的。
此時要是換做別人,結局有兩個,投降或者戰死。
名將畢竟是名將,緊急關頭把持得住,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曹軍前鋒一看趙雲隻有數十個人,這麼大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上去就打,趙雲且戰且退。他打倒一片,另一片呼啦有圍了過來。
《神話》大家都看過,蒙毅一人單挑千軍萬馬,壯懷激烈。此時此刻,趙雲就是現實中的蒙毅,身旁死屍成片,而他仍然奮力殺敵。不同的是,蒙毅最後悲壯戰死,趙雲沒有死。不但沒有死,還上演了一個奇跡。
趙雲殺出重圍跑回軍營,手下張著受了傷跑不動,陷在重圍中。趙雲又騎著馬衝進去把他救了出來。對部下不離不棄,是一個優秀將領的基本素質之一。
趙雲一進自己的軍營,沔陽縣長張翼同誌想立馬關上大門拒曹軍於軍營之外。趙雲卻敞開了大門,偃旗息鼓。曹軍跑過來,愣了,你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一定有陰謀,想騙我們進去被你打伏擊,做夢去吧!
不知底細的曹軍撤了,趙雲瞅準時機擂起戰鼓向曹軍射箭,曹軍大亂,自相踐踏,很多人掉進漢水淹死了。
趙雲同誌以上事跡概括起來三個字,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猜出了這三個字,不錯,空城計!
第二天,大領導親自視察了趙雲作戰的地方,並對趙雲同誌的英勇表現做出了高度評價: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曹操跟劉備相持了一個月,他沒有占到任何便宜,矛盾的心情油然而生。漢中到底要不要,要吧很難打敗劉備,不要吧又太可惜,糾結!
最終他做出了選擇,撤!
那天,曹操的口令隻有倆字——雞肋。大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明白啥意思。秘書楊修同誌則跑回去收拾鋪蓋做好隨時走人的準備。有人很驚訝,問他:“你怎麼知道我們要撤兵呢?”楊修很得意:“所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把雞肋比作漢中,大王(曹操)肯定是要撤了。”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撤出漢中回長安,漢中從此姓劉。
漢中一丟,絕不僅僅意味著無法南取益州,劉備更會以漢中為跳板,對曹操的地盤鯨吞蠶食。曹操必須尋找一個新的防禦點把劉備堵在自己家門之外。
曹操選擇把防線設在陳倉。
陳倉,就是今天的陝西寶雞。
漢中與關中之間有秦嶺相隔,從漢中進關中或是由關中進漢中,能走的路實在不多,要不然後來諸葛亮早就攻到長安了。不多是多少呢?兩條!當時還能走的隻剩兩條,一條是子午穀,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多年後魏延建議諸葛亮給他一萬人馬出子午奇襲長安,一舉攻占關中,但被諸葛亮拒絕了。這個建議很好,問題是子午穀根本就不是人走的路,子午穀全長六百多裏,道路異常崎嶇,這麼說吧,十個人有五個人走過去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所以隻剩下了最後的一條路——散關!
散關是連接漢中、關中的咽喉,而陳倉就是散關的出口。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走的就是這條路。
曹操料定劉備出秦川攻關中必走陳倉,把防線設在此處準沒錯。為此曹操不惜大部後撤,設立陳倉防線。陳倉防線如同一道鋼鐵長城,劉備、諸葛亮一輩子都沒能攻破,終三國之季,蜀漢始終沒有越過這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