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四顧,最合適的人選莫過於尚書令荀彧。
荀大人德才兼備,德高望重,由他出麵最合適不過。
董昭同誌屁顛屁顛奔著荀彧家就去了。董昭先歌頌曹操的英明偉大,並與古代的周公、呂望等名人做了對比,又說什麼曹操風風雨雨三十年,為人民除了害,伸張了正義,保存了漢室雲雲。做出了這麼大的成績這麼多的貢獻,竟然才封了一個縣侯,實在是太委曲了!那表情比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還憤憤不平。
聽完董昭同誌的哭訴,聰明的荀彧明白了一切,原來如此。
晉封國公就意味著曹操要脫離大漢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國,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曹操要在大漢的領土上建立一個國中之國。
孟德,你變了,我都快不認識你了,權力就真的那麼重要嗎?
文若,權力就是我的生命,生命是絕不可以放棄的!
孟德,難道你忘了曾經的理想——興複漢室了嗎?
文若,別傻了,大漢是扶不起來的!
荀彧始終堅持的興複漢室的理想,不管世事如何不管他人怎樣,我都會堅定不移一如既往,因為我的身體裏流淌的是大漢的血液,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鬼。
他最不願意看到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曹操由扶漢變為篡漢,他試圖盡最後的努力把曹操拉回正軌。
他知道董昭等人請願晉封曹操國公完全是曹操的意思,但荀彧不想也不能捅破這層窗戶紙,他隻能當曹操不知道這件事。
他回答董昭說,曹公是為祖國為人民而起兵除暴亂,他的道德是很高尚的,你們怎麼能做這種事呢?這會陷曹公於不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同意曹操晉封國公,他曹操也不能晉封國公。
因為荀彧的反對,這件提案就被擱置了。
曹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曹操沒想到自己的好戰友好同事竟然會反對自己!
荀彧,我是看在咱倆多年的交情上才決定讓你當帶頭大哥,把頭功送給你,你竟然如此不識抬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希望你不要怪我。
荀彧把大把的青春都獻給了曹操。曹操什麼都不是的時候荀彧選擇投奔曹操,那一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三十七歲。當時兩人可謂誌同道合,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興複漢室。荀彧相信眼前的這個人一定能興複大漢,幫助曹操就是幫助大漢。於是他盡心盡力輔佐了他二十餘年。二十年來,兩人同甘共苦,共曆風雨。曹操困難的時候荀彧站在他身邊和他一起麵對,曹操得意的時候荀彧站在身邊提醒他戒驕戒躁。可以肯定的說,荀彧是曹操霸業實現的第一功臣。曆代的第一功臣一般都是搞後勤的,比如蕭何,比如諸葛亮。
前不久他還上表為荀彧請功。
令荀彧沒有想到的是曹操的野心膨脹如此之快,大漢在他眼中已經一文不值,他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
至此兩人的心分道揚鑣。這一年曹操五十八歲,荀彧五十歲。
荀彧的這顆心永遠屬於大漢,因此他勇敢的站出來反對曹操封公爵,加九錫。他知道反對的後果,但他依然義無反顧。這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身上的高貴品質,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們理應獲得後輩們的尊敬!
曹操權欲熏心,走火入魔,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變得心狠手辣不擇手段,哪怕是曾經的好戰友好同誌也不放過。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建安十七年曹操南征孫權,上表把尚書令荀彧調到譙縣慰問將士,乘機扣留了他,任命他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曹操大軍向濡須進發,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憂鬱而死,年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