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全家人吃完飯,理娘把鍋裏剩下的扁食連湯一起舀進黃盆,伸手試試冷熱,端到當院的石槽前。槽後的大黃牛早已翹首以待了,見女主人端盆過來,親切地叫了一聲:“哞……”理娘把黃盆輕輕放進槽裏,黃牛忙把嘴伸進盆裏,貪婪地飲著吃著,輕輕晃動著一雙龍門角,牛角上昨天新貼上的“春牛”紅聯,連同石槽上的“槽頭興旺”紅聯,在冬陽的照射下相映生輝。理娘望著黃牛貪婪地吃相,低聲念叨著——
打一千,罵一萬,年早午裏吃頓飯。
大年初一,一大早就開始拜年了。大槐樹田家輩分長,每年來拜年的鄉親爺們兒都很多。理娘在南屋當門兒的方桌上擺滿了各種糖點、花生、轉蓮、瓜子等,旁邊搭著長板凳,接待拜年的人們。拜年的人們,特別是輩分低的,成群結夥,挨家挨戶地拜,差不多要拜一整天呢,家家都是糖、花生、瓜子招待,正好省下了吃飯的時間。
新年第一天的夜幕降臨了,耿耿銀河、璀璨的星鬥點綴著深邃幽謐的夜空。夜幕下,東湖裏是一片火的海洋。那疏疏密密星星點點的火光,有的似金蛇狂舞,有的似火蝶紛飛,有的若遊龍,有的若舞鳳……那是蘆荻村的新春火把會。仁學、小缸、光耀等單手握著拴著火把的繩子飛快地甩動著火把,明亮的火焰裹著“呼呼”風火聲劃成一個巨大的光明的圓環,時而罩著全身,時而屏在身前身後身左身右。仁祥、明久、立美等更是舞得花樣百出:時而環繞身體上上下下來個“金龍護體”;時而繞成“∞”飛上飛下飛前飛後來個“彩蝶紛飛”;時而“倏”地射向高空,待下落時又縱身接住;時而幾個人對甩,火把飛來飛去……把明理和小罐、靈修、吉祥幾個看得呆了。他們因為力氣小,火把甩不圓,隻能搖著奄奄一息的火把看熱鬧。他們真羨慕大人們,盼望著自己趕快長大。
新春的火把會綿延到正月十五,把慶新年與鬧元宵連接了起來。
正月十五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掛起了燈籠。燈籠各式各樣,有買來的,更多的是自家用秫秸莛子、蘆葦、彩紙紮製成的。接著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獅舞龍的在村中大路上、大場上輪番表演,有本村的,有鄰莊的。
理娘無暇觀賞外麵的熱鬧,一個人坐在案板前精心地捏製著各式各樣的麵燈。有月燈:正月燈在燈腰捏一個花瓣;二月燈捏兩個花瓣……十二月燈最好看,十二個花瓣密密匝匝環繞燈腰宛若一個美麗的花環。十二生肖燈,一個個活靈活現,其中龍燈做得最大,大約要兩斤麵粉。還有人們喜愛的其他一些動物燈、水果燈,如小燕子、小刺蝟、金魚、蓮花、蟠桃等。捏製完畢,上籠蒸熟。
晚飯後,仁祥仁學把兩隻大蠟燭點燃,裝進大門口的兩隻大紅燈籠,重新掛上門楣,大門口豁然亮堂起來,大門、門楣連同門口大槐樹粗壯的枝幹都鍍上了一層吉祥溫暖的紅色。明理、蓮蓮迫不及待地舉著手上的鼇魚燈和蓮花燈讓叔叔裝蠟燭。仁祥仁學點燃了兩隻小蠟燭給他們裝上,橙黃的燈光頓時映亮了兩張燦爛的小臉蛋兒。這時理娘在鍋屋裏已經給十來盞麵燈燈窩裏插上充作燈撚兒的裹著棉花條兒的葦簽兒,倒滿了香油,撒了幾粒鹽,點燃了,整個鍋屋裏亮起了一片黃橙橙的燈光。理娘把一盞狗燈和猴燈分別安放在大門兩旁。仁祥、仁學跟進鍋屋各自端起自己的本命燈羊燈、狗燈,出了大門,領著明理、蓮蓮來到大場上。此刻,整個蘆荻村一片光明——家家戶戶門口的各色燈籠亮起來了,門口的麵燈亮起來了。人們打著燈籠,端著麵燈,成群結夥,遊逛著,交談著,歡笑著。
理娘目送兩個孩子跟著叔叔出門以後,走進南屋,重新給兩個燭台燃上新燭,給香爐裏進上新香。然後回到鍋屋,端起“槐莢燈”恭恭敬敬地安放在大槐樹跟前,默默禱告了一陣。又端起“蟠桃燈”安放到公公床頭的木箱上。接著又把“金魚燈”、“金雞燈”、“金牛燈”分別安放在水缸、雞圈、牛槽旁。隨後又在糧囤前、南屋床頭等處都安放了麵燈。整個屋內院內燈火通明。最後理娘又端著麵燈在院子的各個角落、各屋的各個角落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照了個遍,據說元宵節燈光所照之處不招蛇蠍毒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