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河流過門前(3 / 3)

“當然,我親眼看見的。她摔了個跟頭,半天都沒爬起來。我還好心好意去拉了她一把呢。下了一夜雨,水碼頭被水衝壞了,幾塊石頭都活了。這可不怨我們,是不是?誰叫她會告狀的呢?”

開始我聽了還有點幸災樂禍,後來一想,這不對,把人家的痛苦當做自己的快樂,太不道德了。我說:“明明,別笑了,告狀歸告狀,大媽要是摔個三長兩短,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明明驚訝地看著我,說:“喲,你這麼好心啦?她摔成什麼樣,也不能怪我們呀!”

我說:“那當然。不過……”

“什麼呢?”

我想了想,說:“到水碼頭上洗東西的人不少呢,大夥兒不知道石頭活了,準還會有人摔跟頭。”

“準會。”明明肯定地說。

我看著明明:“喂,你做個好事吧,在碼頭邊站個崗,讓大家別下去,好不好?”

“這個……”他摸著脖子,“得站多久呢?怪膩人的。”

我不高興地說:“你真不夠朋友。算了,我喊文竹。”

他連忙說:“別喊,別喊,還是我去吧。”說著他就離開窗口。

我知道明明跟我一樣,也是個尖屁股,從來坐不上三分鍾的。這回讓他守著水碼頭不動,不知會把他憋成什麼樣呢。這麼想著,我又有點心疼明明了。後來我看見文竹到院裏來,我就喊文竹去替了明明一陣。

中午媽回來了,又要下河洗菜。我說:“不行,水碼頭壞了,要摔跟頭。我去吧。”

媽又高興又驚訝地看著我,說:“你也會摔跟頭的呀!”

我說:“不怕,我從河坎上下去。”

媽大概覺得我還懂事,一高興,午飯菜就多加了個雞蛋湯。趁這機會,我扯扯小弟的衣服,對媽求情說:“媽,別鎖我們了。您還不如結結實實打我們一頓呢。”

小弟說:“就是的嘛,媽你打嘛,打我的屁股,我的屁股不怕疼。”

媽忍不住笑了,在他背上輕輕拍了一巴掌:“小鬼頭!哪兒學來的這一套。”

我一看媽沒生氣,心想有門兒了。我就說:“媽,老師讓我們每天鍛煉身體呢,關在屋裏,您說鍛煉什麼好啊?”

媽揮揮手:“行了行了,誰還愛關你們?自己不學好嘛。”

得,媽媽到底鬆口了,我心裏美滋滋的。

媽他們上班以後,文竹還想到碼頭邊守著。我一看這太費工夫了,就說:“幹脆,我們自己動動手,把碼頭修好吧。”

我這個倡議得到全院孩子的讚同。當然,我是總指揮啦。我說:“總指揮下命令,可不興不執行啊。第一件事,每人找兩塊磚頭來,交給文竹。”

這不是什麼費難的事。不到十分鍾,好幾十塊磚頭就整整齊齊地放在文竹腳下了。我又讓大家找來鐵鍬什麼的。接著,就開始修碼頭了。

我從小就愛搗騰這些磚呀、土呀,這回可算派上了用場。我們把石板下的地基掏平,墊上磚,再拿碎石頭填得密密嚴嚴的,石板乖乖地不動了。說實在的,這不是件很費難的事兒。

晚上媽回來,我說:“水碼頭被人修好啦,這回您放心走吧。”

媽還不相信,還想繞個大圈子到別的水碼頭去洗衣服。我一著急,把媽拉到河邊,一口氣在碼頭上來來回回走了五遍。媽這才放心了,高高興興地說:“也不知是哪位做好事的,趕明兒打聽出來,你替我寫封表揚信吧。”

我心裏直好笑:表揚誰呀?自己表揚自己的孩子嗎?可是我沒告訴媽。全院的孩子,我下午都吩咐了不準說這件事。你想,做了一點好事,又忍不住吹出來,那算什麼?倒像為了討句好話似的,那才沒意思呢。不過,要是媽自己能看出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可惜的是媽這回眼睛倒不尖了,沒發現我和小弟的得意勁兒。媽準保沒想到這事兒會是我們幹的,這一點實在有點兒遺憾。

(閱讀點睛)

生長於水邊的黃蓓佳對於自己那段水邊的童年應是懷有著一種深深的眷戀,在她的不少兒童文學作品中我們總能很快尋找到一些水鄉童年生活的元素——教師大院、小河、水碼頭、孩子、釣魚……《小河流過門前》正是其中片斷記憶的再現:夏天,暑假,小河的水碼頭邊,孩子們在釣魚的時候調皮地頂撞了鄰居大媽,雖然對隨之而來遭受的懲罰心有不甘,但聽到大媽摔倒的消息仍會感到難過。於是,一個小小的但卻美好的修理水碼頭的計劃被孩子們付諸實踐……作品雖然篇幅短小,但卻生動地向我們展現了童年生活所應具有的一些特質:

一是調皮。在兒童文學作品中,頑童是一個重要的母題,它彰顯了兒童精神、生活世界的獨特性與豐富性。在頑童的天地裏總是充滿了各種五彩斑斕的遊戲,總是在釋放著自由的無所顧忌的天性。頑童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調皮。在《小河流過門前》這部作品中同樣活躍著一個個頑童形象——“我”、小弟、明明等。炎熱的夏天裏,他們的生命猶如草木般煥發出勃勃的生機:他們會為了逮魚而把暑假作業拋諸腦後;會因為被打斷玩樂而放肆地和鄰居大媽頂嘴;即便被關在家中也會想盡辦法去探聽外麵發生的好玩兒的事……這些小頑童們調皮、貪玩、單純、率性而為,他們總要打破日常生活中人們所熟悉的框架,衝決一些習以為常的束縛,從而使讀者獲得一種痛快淋漓的感覺。這種意外的突發的美感,常常是狂野的,蠻勇的,帶著某種闖禍似的、豁出去的放縱感,但它確實是一種令兒童們欣喜異常、合乎兒童天性的審美情感。

一是純真與善良。不可否認,兒童有活潑、調皮的天性,但同時也有純真的天性,兒童純真的天性具有向善的能動性。是否對兒童的天性懷著肯定和信任,是衡量兒童文學作家之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德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凱斯特納說得好:“在我們當前這個世界裏隻有對人類持有信心的人才能對少年兒童有所幫助。他們還應當對諸如良知、榜樣、家庭、友誼、自由、懷念、想象、幸福與幽默……的價值有所了解。所有這些就像恒星一樣在我們上空閃耀,並一直存在於我們當中。誰能把它們展現給兒童並講給兒童聽,誰也就能引導兒童從沉寂中走出來,跨入充滿友愛的世界。”值得欣慰的是,《小河流過門前》這篇小說既大膽表現了兒童的調皮與放縱,又把隱藏在頑童們無所顧忌的外表下的內心世界的純真與善良通過修理水碼頭這一細節真切地表現了出來。生命活力與愛的溫情的融彙,使這群水邊的孩子的容顏變得更加生動、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