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純粹卻自有美感(1 / 1)

大約也是在那幾年,我發覺馮小剛導演在走一條雙軌製道路,一方麵拍攝賺錢的商業片,如《非誠勿擾》;另一方麵拍攝更有追求的作品,如《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他在用他的商業積累,做一些有深刻內涵、但未必有巨大利潤的作品。這大概是好萊塢的行業刊物《綜藝》(Variety)多次稱他為“中國的斯皮爾伯格”的原因。藝術和商業往往不可兼得,當你不能在一部作品裏同時滿足這兩方麵願望的時候,你可以用兩批不同的作品來齊頭並進。這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追求理想之道。有些評論家不喜歡,覺得這樣不夠純粹,於是把這種做法視為機會主義。其實,很多偉大的藝術家都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純粹,莎士比亞還進宮裏演戲呢,莫紮特還接受貴族的委約創作呢。如果隻有餓死的藝術家才是真正的藝術家,那樣的理解也未免太狹隘了。以此類推到政治層麵,有些是激進的革命派,非要推翻一個舊體製再創建一個新體製;有些則屬於改良派,主張修修補補,別鬧得天翻地覆,老百姓會遭殃。馮小剛顯然不是革命派,連韓寒在韓三篇裏都坦承他不讚成革命派,但在純粹派眼裏,改良派都是孬種。

美國的電影創作環境不純粹,中國的更不純粹。按照傳統的說法,任何電影都不可能是純粹的,當下隻有詩歌是純粹的,因為詩歌毫無商業價值。現在不妨把範圍擴大一下,用手機和家用DV拍攝的影像作品,也能做到純粹,隻有你不花費什麼錢,也不打算賺回一分錢,你才有條件做到純粹。一般的電影都是妥協的產物,有人妥協少一點,有人多一點。最關鍵是看你有沒有過界,有沒有為虎作倀,有沒有掉進錢眼爬不出來,有沒有違背人類共通的認知與觀念。這項考驗應題材而異,也因手法而異。如果說《集結號》受到官方、精英和民間三方的同時認可,那麼,《唐山大地震》受到相當部分精英的質疑,部分原因是影片的創作起源和官方背景。我曾作為記者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時去當地深入采訪,從我的視角,我覺得馮小剛堅守了底線。而這,是值得讚許的。過高的要求,有點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