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每次公開評價電影業,總有媒體以“開炮”來形容,但似乎很少有人關注,他的炮彈究竟是空炮啞炮,還是打得穩準狠。除此,還會有人懷疑,他那些牢騷話是否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
馮導這次在上海電影節論壇上談到好幾件事,其中中國電影去海外巡展,國內影迷多半是通過媒體報道來獲取消息的。這些報道讓我們覺得,外國觀眾看到中國電影如同久旱遇甘霖,跟當年老區群眾見到紅軍似的,“終於把你們給盼來了”。殊不知,西方觀眾普遍要比中國觀眾更有禮貌,再爛再悶的影片他們都給予慷慨的掌聲,尤其是該片主創在場的話,他們絕不吝惜溢美之詞。實在很不喜歡,麵對采訪者他們會吞吞吐吐說“很有趣”。馮導對此處“interesting”的解釋是:“不知道丫是怎麼想的”。就憑這一點,我覺得馮小剛完全可以勝任新東方名譽教授的職位。他說出了英文字典裏不會教你的真正含義。在我印象裏,當某些西方人以“有趣”來評價一件作品或一件事情,他是想說:“我本來不想說得罪人的話,你這麼追問,且讓我想想有什麼詞彙能既不傷大家的麵子,同時自己又不顯得太過虛偽。”
這次被馮導大開殺戒釘上恥辱柱的哈維·韋恩斯坦先生乃好萊塢一大奇才,他能夠把普遍被認為不夠水準的《情濃巧克力》弄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單,他能夠讓《莎翁情史》出其不意擊敗強得多的《拯救大兵瑞恩》,但又沒有完全違反評獎規則。每次奧斯卡評委給了韋恩斯坦作品過多榮譽後,都會覺得上當受騙,後悔不已,但下次依然掉進他的宣傳騙局。哈維的招數是把自己打扮成弱者,好像天天遭到好萊塢大鱷(包括他以前的母公司迪斯尼)的壓榨,實質上,他除了對昆丁、馬丁等少數影人無條件支持,基本上是一個不擇手段的商人……嗯,奸商。《英雄》在北美市場的成功不是因為他,而是盡管有他。明明是“張藝謀的《英雄》”,他居然要冠以“李連傑的《英雄》”,他將該片雪藏多時,最後塞進一個暑期結束前的死檔,沒想到歪打正著。
中國電影不能指望哈維那樣的“救世主”,也不能指望海外市場。任何行業都是先做大做強本土市場,然後才有可能走出去。馮小剛曾經嚐試過海外策略,他的《大腕》甚至用西方明星來增添西方視角,但是,喜劇有很強的地域性,外國人未能看懂,但看不懂馮氏喜劇並不表示這些作品缺乏價值。反之,拍幾部迎合他人口味的作品,表麵上橫掃歐美,獲獎無數,實際上隻是十幾個紮馬尾的老男人和穿黑色套頭衫的小男人的選擇,而他們的話語權僅限於很小的圈子,並不代表廣大觀影人群。當然,是否走牆外開花的國際路線是每個影人自己的權利,而一個生龍活虎的電影行業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影人和作品。
馮小剛這次“炮轟”涉及成本這個概念,也是國內影迷不太關心的。一部影片賣了多少票房,大家會搶著報道,但沒人去追問花了多少錢才取得這個成績,就好像我們隻關心GDP而不問其代價。這大概是中國人的天性,好大喜功,不惜一切去完成一件事情。一部影片商業上成功與否,最準確的標準不是票房,而是投資回報率。看來,馮導完全有資格給中國影迷上一堂經濟學基礎課。
(本文發表於2010年6月15日《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