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1823~1901年),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氏先世本姓許,明朝時避亂由江西湖口遷至合肥。九世祖李心莊無子,同莊姻戚許迎溪將次子子慎過繼給其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讀為生,至李鴻章高祖時才“勤儉成家,有田二頃”,一直與科舉功名無緣。直到李鴻章父親李文安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進士,李氏一族才“始從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
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長期在家鄉以課館為業。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紮實的學問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選優貢並奉父命入京應翌年(甲辰)順天鄉試,一舉中試;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主考官潘世恩,副主考杜受田、朱鳳標、福濟,其房師則為孫鏘鳴。
李鴻章在赴京途中,曾寫下膾炙人口的《入都》詩十首,為世所傳誦。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裏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詩言誌,有“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之宏願。入京後,他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的引領下,遍訪了呂賢基、王茂蔭、趙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們的器重和賞識;同時,由於科場順利,使他得以有廣泛的交遊和開闊的眼界,當時與他同榜的甲辰(舉人)、丁未(進士)兩科中,人才濟濟,不少人日後膺任樞臣疆寄,李鴻章與這些同年一直保持著密切而特殊的關係。就科舉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為蘇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為李鴻章太老師的翁心存(孫鏘鳴之師),在青年李鴻章任翰林院編修時,對其經世致用世界觀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啟迪;而以潘、翁為領袖的蘇南豪紳,對李鴻章後來組建淮軍迅速崛起於江蘇,也予以極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鴻章慶幸的是,他在初次會試落榜後的“乙丙之際”(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
曾國藩可以說是李鴻章生命中的貴人。曾國藩身為清朝的重臣,在為官處世方麵頗有一套。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對他個人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初出茅廬的李鴻章想抓住一切時機成就一番事業。
鹹豐三年(1853年)初,李鴻章得知太平軍大舉入皖的消息後,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並代為捉刀連夜趕寫奏章。奏上,鹹豐帝命呂擔任安徽團練大臣,呂對李說:“君禍我,上命我往;我亦禍君,奏調偕行”。於是李鴻章與呂賢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也由王茂蔭舉薦回鄉辦團練。李家父子的團練“整齊皆可用”。李鴻章先後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撚軍作戰。
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他曾因鹹豐五年(1855年)十月率團練收複廬州之功,“奉旨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次年又以克複無為、巢縣、含山的戰功,賞加按察使銜。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時之間,謗言四起,李鴻章幾不能自立於鄉裏。鹹豐七年(1857年),皖撫福濟奏報李鴻章丁憂,為父親守製,從而結束了他為時五年的團練活動。翌年,太平軍再陷廬州,李鴻章攜家眷出逃,輾轉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瀚章處。他本人遂於鹹豐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國藩湘軍大營,充當幕僚。
通過曾國藩有意教導,李鴻章經過一番誠心學習後漸漸地改掉了自己身上一些不好的習氣,為人更加成熟穩重,做事更加老練穩妥。李鴻章的有些思想也是受到曾國藩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