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2 / 2)

在曆史的拐角處,李鴻章又一次抓住了機會。

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遊地區已失去最後一支“經製軍”主力。在太平軍的猛烈攻勢下,江南豪紳地主,紛紛逃避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麵籌備“中外會防局”,依賴西方雇傭軍保護上海;另一方麵又派出錢鼎銘等為代表,前往安慶請曾國藩派援兵。曾國藩原本打算派曾國荃領兵東援,但曾國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願去上海。隨後,曾國藩又函請湘軍宿將陳士傑出山,但陳以“母老”力辭。在曾國藩把身邊的人都派了個遍卻都不願去的情況下,他想到了李鴻章,而李鴻章欣然應命。於是,他開始組建自己的嫡係部隊——淮軍。

綜觀李鴻章的一生,他最為重要的事就是興辦洋務運動與外交活動。

“洋務運動”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由於太平天國的崛起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一些遠見卓識之人提出了學習西方先進事務的主張。他們雖然出身、地位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不摒棄中國的固有傳統。在朝廷內部,也有一些大臣投入了“洋務運動”。其中,較有名氣的有奕、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這些倡導“洋務運動”的人,在近代史上被稱為“洋務派”。李鴻章自從知道“利器”的妙用之後,就開始購買洋人的武器,可是買來的武器又貴又不夠使用。於是,李鴻章產生了建立中國自己的軍工企業的強烈願望。而且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大批相應的軍工人才。“才大心細”的李鴻章曾算過一筆賬:1發英國的普通炮彈在市場上要賣到30兩銀子,1萬發銅帽子彈要賣到19兩銀子。大清國憑什麼要把白花花的銀子給了洋人?

李鴻章這種美好的願望,立即遭到了來自方方麵麵的反對。李鴻章寫信給以奕為首的總理衙門說:中國的士大夫每天沉醉於文章的詞句和練習寫小楷字,而武將多半是粗俗愚蠢之人,對於外國的武器,有人認為沒有必要學習,有人認為學不會。在奏折中,李鴻章力陳己見,還這樣描繪蒸汽動力運轉的神妙:鏇木、打眼、絞螺旋、鑄彈諸機器,皆綰(wǎn)於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撥動鐵輪,輪綰皮帶,係繞軸心,彼此連綴,輪轉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以發縱,不靠人力之運動。在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帝國裏,李鴻章能夠如此細致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這著實令人驚歎。

李鴻章為辦洋務運動,費盡心血,操勞不已。在閉關鎖國的環境裏,在頑固派的層層阻撓下,洋務運動最終失敗了。但李鴻章的這一行動是值得肯定的,洋務運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的曆史記錄:第一家機器製造局、第一家機器織布局、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海軍基地、第一支遠洋海軍、第一支洋槍隊洋炮隊、第一家外文翻譯館、第一條鐵路、第一批官派留學生。這些都是可圈可點的業績。

麵對清廷內部封建頑固派的重重阻撓,李鴻章曾雄辯地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製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盡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事件。

在清政府這座即將傾倒的大廈麵前,他又顯得那麼無奈,明知是不可為之事,卻又無可奈何地走下去,明知是喪權辱國的條約,他卻無奈地簽了。做這些事情,有他為了保住自己官位的成分,但更多的則是不得已,無奈。

李鴻章的一生,是悲壯的、淒涼的。他雖然以外交能手自負,但沒能改變大清國被動外交,割地賠款的局麵。最終,他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編者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