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豪門出貴子
每個人的家族都有其曆史淵源,名人的家族背景更是有其獨特的曆史背景,越是名人,其家族背景可能越顯赫、離奇。本書的主人公李鴻章家的背景便是如此,他降臨到人間的那天是“財神”的生日,他的父親原是司法官,他們家發端於一口傳說具有神奇魔力的熊磚井……
“財神”捎到人間的神童
按照傳統習俗,過了陰曆年初一,初五便是新春裏最重要的日子,因為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人們一年的財運似乎都是由“財神”決定的。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公曆1823年2月15日,正當人們忙著置酒席、接“財神”、歡慶“財神”生日的時候,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磨店鄉(現屬肥東縣)李氏宗族更是歡聲笑語,沉浸在喜悅的氣氛之中,因為又有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了。這位在“財神”誕辰降臨人世的嬰兒,就是後來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時的李鴻章。
李鴻章先世本姓許,自江右湖口遷至合肥。合肥位於長江、淮河之間,在美麗富饒的巢湖北岸,屬於巢湖盆地,土地廣沃,溏水停注,旱澇保收,“民物殷富,俗尚勤儉而崇節義”。
李鴻章八世祖許迎溪與同莊李心莊既是姻親又是好友,心莊無子,請求收養迎溪次子慎所為嗣,迎溪欣然應允,慎所的子孫便改襲了李姓。因而李門祖規為:“許李二姓不準通婚,而與族外之李姓通婚則不禁止。”跟中國一般傳統的中上農民家庭差不多,李氏世代以“耕讀”為業。
李鴻章的高祖父李士俊,由於“處家恭儉”,從最初“清貧無田”發展到後來擁有200餘畝土地。但因李家有錢無勢,缺少政治靠山,所以時常受到人家欺淩。
李鴻章的曾祖父李椿,字鳳益,處事“不畏強禦,申辯得直”,從而逐漸改變了李家受人欺淩的狀況。
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在兩次參加省裏組織的舉人考試不中後,退居鄉間課率子孫耕讀,足跡不出家鄉幾乎達50年之久。李殿華雖然憑借祖先餘蔭,繼承了一部分土地財產,但因李氏宗族繁衍眾多,家大業卻不算大,所以他能夠分得的財產為數不多。所以在現存文獻中,往往有殿華役使佃戶、雇工和家境貧困的似相抵牾的記載。其子追憶說:“凡田畝近墳塚,春耕(其父)必督佃戶雇工墳旁多留隙地,無主者亦培土於其塚,使無傾塌。”殿華可能是個小地主,在封建社會中,這種小地主家庭是典型的所謂“耕讀之家”。
李殿華生有四子,依次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家庭人口眾多,經濟負擔沉重,但李殿華堅持“耕讀”之家的根本,一刻也不放鬆對子弟的督教課讀。
李文安即是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字式和,號玉泉,生於1802年。李文安啟蒙後,與其兄一同由李殿華親自督課,每當作文寫成之後,李殿華必先加以詳細審閱,指出其中需要改進的地方。由於李文安少時多病,天資“中下”,所以李殿華讓他隨長兄李文煜讀書。在長兄的嚴格督教之下,李文安專心攻讀,初步奠定了做學問的根基。
李文安自號愚荃,為人“剛方厚重”“事親至孝”,對子女影響頗深,造就出“一門兩代三進士”的輝煌家景,即李文安自己、長子李瀚章和次子李鴻章。自1822年起,李文安一麵繼續刻苦攻讀,一麵設館授徒。
從1825年開始,數次參加江南鄉試,多次名落孫山後,終於在1834年考中舉人,4年後又成了戊戌科進士,朝考入選,分發刑部任職,後官至督捕司郎中,記名禦史。
瀚章本名章銳,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號鈍叟,生於1821年(道光元年),文安說他“性本敦篤”,“幼彌精勤”。因父親在京任職,他作為長子挑起家庭重擔,侍奉祖父,照顧弟妹。他既“百口荷一身”,“日日役米薪”;又秉持庭訓,專攻舉業。他雖然“斐流自成章,所富在多文”,怎奈科場不順,鄉試受挫。1848年文安還賦詩寄情說:“願即策遠誌,捷足出風塵。”不料,第二年即獲得拔貢,朝考一等,以知縣分發湖南。據說,湖廣總督裕泰一見李瀚章,“奇之,曰:‘他日繼吾位業必李令也。’”因理財能力突出,被曾國藩提拔負責湘軍糧台事務,漸至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職。李鴻章初創淮軍時,李瀚章為其在香港代購洋槍3000支。李鴻章北上“剿撚”及鎮壓陝甘回民起事時,李瀚章又多方為他籌措軍餉。李瀚章可以說是李鴻章最重要的政治奧援。
鶴章排行第三,本名章談,號季荃,1825年(道光五年)生。凜貢生出身。據說他“生而英毅,自幼讀書,穎邁不群”,博通經史,有意在科舉仕途上與兩位兄長一比高低。然而,他誌大才疏,屢應鄉試不第。在嚴酷的現實麵前,他抱著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放棄舉業,專心“研摩經世致用之學,銳意奮於功名。”他通過舉辦團練鎮壓農民起義的途徑,終於擠進了清朝統治階級行列。李鶴章自己雖仕途上不得誌,但他的三子李經羲卻成為清末民初政壇上的翹楚人物。辛亥革命時,李經羲任雲貴總督。民國初年,李經羲、徐世昌、趙爾巽(xùn)、張謇(jiǎn)四人成為清朝遺老的代表,時稱“嵩山四友”;“府院之爭”時曾任國務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