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初試牛刀——刀筆小吏展露頭角(1)(2 / 3)

蘊章排行第四,本名章鈞,號和荃,1829年(道光九年)生。因單眼失明一直留在家鄉。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蘊章主持撰成《續修廬州府誌》,計有正編一百卷、補遺一卷。據說,他“性孝友”,能夠“先意承誌”,深得雙親的歡心。他“以殘廢之身”留在家中,照料一切,免除了做官在外的兄弟們的內顧之憂。當然,他因“好談經世務善理財”,也曾外出做過瀚章、鴻章的幫手。

鳳章排行第五,本名章銓,號稚荃,資質中人,個性倔強,落筆潦草,曾隨其父入京讀書,弱冠南旋應試不果。他“究心於經世有用之書”,幫助其父辦過團練,總理過霆軍營務,還在江南製造總局做過事。他後來“乞假引退,僑居蕪湖”,專心經營土地、商業和高利貸事業,成為鴻章兄弟中的首富。

昭慶排行第六,本名章釗,號幼荃,1835年(道光十五年)生,比李鴻章小12歲,自幼聰穎過人。監生出身。據說,他“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文字得雄直氣”,但在科舉仕途上卻不甚得意,隻好花錢買了個員外郎頭銜,以求進身。他後因投靠曾國藩,講求兵法,馳逐軍旅,才在政治上嶄露頭角。

曾國藩督師“剿撚”時,曾對李鴻章道:“撚匪非淮勇不能剿滅,淮勇非君家不能督率。”因此曾國藩特意提拔李昭慶,令其負責濟南運河防務。然而,昭慶不堪軍旅之苦,竟私自溜回家去。李昭慶仕途不暢,39歲便鬱鬱而終。

李鴻章本名章銅,父親後改其名為鴻章,意在希望他成人後能“鴻圖大展,文章經國”。李鴻章沒有辜負父親的殷殷期望,21歲考中舉人,24歲中了進士,成為當時安徽最年輕的翰林。

李鴻章先後有三房妻室。李鴻章啟蒙老師周菊初的侄孫女周氏是其原配,比李鴻章大兩歲。倆人在李鴻章進京趕考前完婚。李鴻章考中進士後,兩人天各一方,鴻雁傳書。李鴻章在京任職時,周氏則待在安徽老家。周氏於1861年在南昌湘軍大營病故。原配周氏病故後,趙小蓮成了李鴻章的繼室夫人。這位繼室夫人的家世顯赫,四代人均有高中進士者。趙小蓮祖父趙文楷是嘉慶元年的狀元,曾任冊封琉球國王正使。其父趙畇是道光朝進士,做過鹹豐帝的陪讀。哥哥趙繼元為同治朝進士,侄子趙曾重是光緒朝進士。周氏夫人病故後一年,李鴻章實授江蘇巡撫,不久與24歲的趙小蓮結為伉儷。此外,李鴻章50歲時還納一比他小30餘歲的莫姓女子為妾。趙小蓮死後,莫氏被扶正,被誥封為一品夫人。

總之,李鴻章就出生於這樣一個典型的耕讀之家,家庭經濟狀況、政治地位、文化素質等諸多因素,都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印記,就連他在對生活道路的選擇上也深深打上了家庭的烙印。這種特定的家庭環境和條件,推動著青少年時代的李鴻章按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條傳統的封建士大夫人生模式邁出一步又一步,並對他終生處世為人、服官治事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也決定了他的基本人生誌趣和歸宿。

一口“神井”旺了門庭的風水

在中國,幾乎每個名人的發家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以此來襯托他與別人的不同。李鴻章的發跡也有著這樣的傳說。據說,李家最初的發家得助於一口神奇的井,這口井在合肥市以東三十裏。現在從合肥市中心乘中巴向東走,大約一個多小時,就會來到一個過去叫肥東縣磨店鄉的地方。這個地方論實際規模,似乎算不上個鎮,頂多是個集市,現在雖已劃入市區,但“開發”還遠遠沒有跟上,舉目望去,仍是農田和村舍居多,腳底下還是坑坑窪窪的泥巴路,空氣中彌漫著農村常有的稻草和牛糞的混合味道。集市的北部有個不大的,隻有幾十戶人家的村莊,現在叫祠堂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