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初試牛刀——刀筆小吏展露頭角(1)(3 / 3)

這個村莊就是本書主人公李鴻章的老家,因為李鴻章在清朝的官銜,所以早在一百多年前,這個村莊就是個了不得的地方。村裏不僅有李家老宅、李家池塘、李家的拴馬樁,村外還有大麵積的李家的墳塚和護墳田。轉眼一百年過去了,這個家族的高牆深院和榮華富貴,也伴著遠去的歲月,早已煙消雲散了……現在唯一還“值錢”、還時常被提起的,就是村頭路邊的那口古井。

說起這口井,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這是當時明朝一位姓熊的地方官員帶人挖掘的,所以史稱熊磚井。無論是明清時代的肥東地方誌,還是李氏家族的碑刻文獻,都有記載。這樣一口井,若是在大城市,恐怕早就被罩上了鐵絲網,旁邊豎了牌子,要想一照芳影還得收費也說不定。可這是在鄉間,凡事似乎都打了折扣,沒人來保護它,沒人豎牌子,每天早晨晚上,村民們仍來挑水做飯,它的使用價值和別的水井沒什麼兩樣。

這口井在人們眼裏,跟其他井的用途雖然沒有區別,但是據說這口井有著非凡的法力,能給人以福音。正因如此,當年就有一個官員,為求保佑,特意從井欄上敲下一塊石頭,回去刻了官印,所以現在看到的熊磚井,的確有一處豁口特別大。至於那個官員後來有沒有高升,不得而知。但在這井旁邊生活了多少代的李家,最後倒是真的發家了。

李家人認定這口熊磚井有法力,所以他們活著的時候依井而居,死了之後就繞井而葬。他們中有的人在外闖蕩了若幹年後,到了“葉落歸根”的時候,又回到了這裏。還有些人即便活著的時候並不住在井邊,但死後也葬到了井邊!

李家的三世祖就葬在熊磚井以西的大老墳,是片離熊磚井僅半裏地的鬆樹林;四世祖也葬在大老墳;五世祖葬在熊磚井附近的小老墳,離井隻有一裏路;六世祖李殿華即李鴻章的祖父,葬在熊磚井以北的棗樹林,李家人稱之為井上墳;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葬得也不遠,離井數裏路。到了李鴻章要入土為安的時候,他葬得雖遠一點,但也沒出肥東,在從熊磚井到合肥市的大路邊上,離城十五裏,地名叫大興集。在這前後,他的兄弟、兒子,以及侄子、侄孫許多人都回到這裏長眠,隻有李鴻章的大兒子李經方這個駐英公使、“海派”人物,葬入上海的萬國

公墓。

李家人就是從這兒走出安徽,走向華北、華東、華南和沿海一線,進而走向世界的。

當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回來。二百年間,天翻地覆,物是人非,後代早已散居在世界各地,除了中國大陸,還在美國、加拿大、德國、澳洲、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安居樂業,和他們的老祖宗一樣,從事“洋務”的居多,幹文教事業的也不少,但無論走到哪裏,隻要講起安徽合肥,隻要說是姓李,他們就會掰著手指頭“文章經國,家道永昌……”地計算一番,然後判定你是哪一房,是不是他們老李家的嫡係。年紀大的,還會提起“熊磚井”。這口熊磚井,現仍蹲在那個原先的地方,蹲在那個無數李家人走向新天地時的村口路邊。過去是這個姿勢,現在仍是這個姿勢,遠遠的,用它那殘缺的井欄,切割著鄉間的風景。它已傷痕累累,最深的繩溝已能伸進一隻成人的手……每天,仍向村民們奉獻著清清漣漪。第一個背井離鄉去闖天下的李家人,就是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他是李家“文章經國,家道永昌”八代人中的第一代人。

當過司法官的嚴厲家父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個心地善良的司法官,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詩人。

李文安時的李家,還是“家風寒素”、半耕半讀的境況。李文安曾做塾師,一邊謀生,一邊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謀求仕途。道光十四年,他在江南鄉試中舉,為第96名,接著又在四年後進京參加會試,中了第112名進士。報子到家中來報喜,她的夫人一點兒也不相信,仍舊耕著田地。文安高中進士,使他的家庭由“力田習武”轉變為當地“望族”。李文安當上戶部主事,已儼然一個朝廷大員,成為許氏改為李姓之後做官的首人。

李文安在刑部為官多年,盡忠職守,非常認真。據說每逢斷案,他都會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查出案情的真相絕不罷休。為此,常要與人“庭諍麵折”,被人稱為“包公再世”,但他也因為剛毅的脾氣,常常得罪上司。後來,他管理牢獄時,同樣嚴守規章,禁止獄卒虐待囚犯,為在押的囚徒準備衣被、藥餌,冬天給粥,夏間給席,還不時親自檢查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