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在維持湘淮兩係的關係,特別是李鴻章和左宗棠兩人的關係上,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李鴻章的密友當然不止沈葆楨一人,其他如郭嵩燾、陳鼎等,都對他的起家給予了重要的幫助。可以說,他在京城這段短短的日子,在曾國藩的引導下,結交了一大批有誌之士,是他後來事業的人際基礎。
李鴻章加入曾國藩幕府,對曾國藩的交際之法有了更深刻的領會。曾國藩上馬殺敵,下馬講學,幕府中供養“三聖七賢”10位名儒。但是這些人並不是純粹的書呆子,而是胸懷天下的有誌有學之士,是曾國藩的人才庫。
李鴻章獨當一麵後,完全仿照老師的辦法,和所在地方的商紳打成一片,擴大了自己的權力基礎,同時也儲備了大量的人才。
在這方麵,李鴻章受益頗深,他曾向部將劉秉璋講述曾國藩的教導之恩:“我跟從的師輩多了,沒有一位像這老翁善教的。他隨時隨地隨事都有所指示。”除了軍事政治方麵外,人際關係的學問也是重要的一環。隻憑單打獨鬥,做不成大事。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豐富自己的人際資源,是成大事的重要前提,要把它當做一項重要的工作來辦。
能屈能伸的可貴品種
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必然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在這一點上,李鴻章得到了曾國藩的真傳。在曾國藩幕府的時候,李鴻章從老師那裏得到了一部口傳心法《挺經》,關於這部秘法,李鴻章是這樣描述的:“老師傳授給我的秘傳心法,有《挺經》19條,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處世的寶訣。這部秘法開宗明義的第一條裏麵有這麼個故事。
從前有個老翁,一天請了貴客,要留客人在家吃午飯,一大早就吩咐兒子到市鎮上買一些水果菜肴,但是快到中午了,兒子還沒有回來。老翁急著要做飯待客,心裏十分地著急,就跑到村口去看兒子回來沒有。
到了村口,老翁發現兒子就在前麵不遠,挑著菜擔,在田埂上迎麵與一個挑著擔子的賣貨郎相遇了,田埂很窄,隻能容一個人挑擔通過,但是他們倆彼此誰也不肯讓,雙方就在那裏僵持了很久。
老翁趕忙上前解圍,對貨郎客氣地說道:“老哥,我家中有客人,急等著要這些東西做飯待客,您能不能先下到水田裏讓一步啊,等我兒子過來了,您老哥不是也就可以過去了嗎?”不料那人卻說:“你叫我下水,怎麼不叫你兒子先下水呢?”老翁接著解釋說:“我兒子身材矮小,如果下到水田裏,恐怕擔子兩頭的菜就浸著水了。您老哥身子高長,可以不至於沾水。就是因為這一點,我才請您先讓的。”那人又說:“你兒子那擔子裏,不過是一些普通的菜蔬果品,就算浸濕了,也還可以將就用的。我這擔中都是京廣來的貴重貨物,萬一被水泅了,就一文不值了。所以怎麼能讓我下水呢?”
老翁一看不是辦法,索性自己脫下鞋子,挽起褲腳,準備下到水田裏麵:“好好好,既然你們都不方便下水,還是我老頭兒下了水田,你老哥將貨擔交付給我,我頂在頭上,請你光人從我兒子旁邊側身過去吧,等你過去了,我再將擔子奉還,怎麼樣?”那人見老翁都這樣了,過意不去,就隻好說:“既然老先生這麼客氣,我也不好意思爭了,我下水田吧,讓你兒子先過去。”當即下田避讓。老翁就這樣著意挺了一挺,一場僵持之爭,就此消解了。
《挺經》是曾國藩口傳給李鴻章的衣缽秘法,可惜並無其他文字材料傳世,今日看不到它的全貌了。不過李鴻章在今後的仕宦生涯中,一直將這部秘訣奉為至寶,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指南。
1894年,蓄謀已久的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發動戰爭,腐朽的清王朝不堪一擊,李鴻章籌建的北洋水師在這次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沒,全國上下為之震動,這就是曆史上的甲午戰爭。麵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清王朝不得不屈膝乞和。
1895年,年已72歲高齡的李鴻章又一次被迫推上了曆史舞台,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本求和。李鴻章再一次與老對手伊藤博文交鋒,雖然他在談判時百般維護中國主權,但弱國無外交,光緒帝求和心切,迫不及待地指示李鴻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