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杯中月·鏡中景·七月豔陽(2 / 2)

這一覺我在傍晚醒過來,洗把臉,拿個凳子在水泥的陽台上乘涼。這種老式陽台很有趣:由30個台階鋪上來,接著是5米距離的第一節,然後左轉又是20米的第二節到達盡頭,一定是勞動人民天馬行空的建築藝術。這裏有一扇門,可惜打不開,門外許多雞鴨歡聚一堂,合著一大盤穀物進食。老板兒子天天在這個時候送過來吃剩下家裏的西瓜皮和一些白菜,為雞族改善夥食。

這會,我也要拿出來穀物喂給奶奶從“白嶺”帶過來的五隻肥雞,這些肥婆娘一天五個蛋,一年之中難得休假三次,之後又是緊鑼密鼓的產卵期。

到了雞族水足飯飽時刻,對麵養鴿場裏的先生小姐們就會吵吵鬧鬧,撲鼻而來一股惡臭味,叫人人臉上的眉毛飛到額頭上來。

慶幸在一股清風作用之下,吹散開異味。風之女神撫摸到我的臉頰,好舒服!

偶爾,我也會看到幾隻麻雀停在走廊分秒必爭雞族殘留下來食物,它們在生了鏽的鐵欄杆和小枝條上活蹦亂跳,一會兒瞅瞅我,一會兒飛竄走,嘴裏還啾啾的多嘴不停。

風,吹過生長在牆角的藤蔓植物,混合著清香味道滑溜溜而過我的鼻孔,好舒服!

時針撥動到晚上8點,奶奶帶著我到“東門(c)”的浮橋歇涼。我得說明,“東門”一度沒有浮橋,古時候人們靠小木筏進城,而現在,逢到雷雨季節,浮橋會被拆解,來往的人們要坐在公家的船舶回家。記得那一年“修水”的老大橋維修,我們一家沒有回家的路,於是中午在爸媽做事的菜市場吃飯。晚上父母不放心我們兩兄弟自己坐船走,於是爸爸用一個籃筐提著碗筷,一齊坐在船舶,遊動在杏花煙雨的江南水麵,嘻嘻哈哈。而我跟奶奶在浮橋的那會,“修河(d)”的水安安靜靜,隻是舒適的風會給整個身心沉浸在一個詩意盎然的夜半,橋麵人來人往,左鄰右裏並不拘束,率性而為坐在木板上,也不要墊子。錄音機大聲放著京劇頻道,愛嘮叨的大媽一人一把芭蕉扇在閑聊家長裏短。一些膽大的小夥帶著自己的姑娘坐在橋墩,像在互相傾訴愛意。時不時的,一些夜班回家的大叔推著自己的舊自行車在橋麵磕磕碰碰的閃過。一些小孩子不讓大人省心,開始胡亂遊走,招來一陣痛罵,我和奶奶都受不了這場麵,選擇回紙廠睡覺。

明月悄悄然爬上天空,皎潔得像嬰幼兒眼珠裏的一絲靈光,當會,青蛙王子也要出來,深情呼喚姑娘的輕吻。

風,在七月天成為了我孤獨中最好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