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蘇聯科學院1987—1989年度學術交流計劃,蘇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研究員弗·阿·巴拉班希科夫、維·阿·克裏佐娃於1987年11月26日—12月11日來我國訪問。在京期間,他們談到了蘇聯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現簡述如下。
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模式。從根本上說,心理學有四種基本理論模式:
①是內省論的理論模式,它認為主體和客體之間沒有什麼關係,或是主體可以影響客體。②是行為論的理論模式,它認為客體可以影響主體。③是活動論的理論模式,它認為主體和客體是相互作用的關係。④是係統觀點的理論模式,它認為主體和另一主體、和客體之間都是相互作用的關係。主體和另一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交往,其結果是雙方主體發生變化。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活動,其結果是客體發生變化。活動和交往都是主體能動性的表現形式。
蘇聯心理學的發展曆程。蘇聯心理學在發展進程中,出現過兩次飛躍時期,兩次平台時期。在30—40年代,發展迅速,但對比之下,理論探討超過實際研究工作。這一時期的實際研究工作主要是教育心理學。50年代出現一個平台。從60年代起又開始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的發展側重實際研究,出現了工程心理學、航空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等,工程心理學發展的特別快。目前又出現平台狀態。看起來,下一個階段將是社會心理學的飛躍發展。隨著心理學的各應用分支的迅速發展,心理學急速分化,亟需整合。在此情勢下,於是出現了係統觀點。
兩種係統觀念。談到係統性問題,人們總是要把它和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聯係起來。其實,貝塔朗菲的係統理論核心是生物反饋。蘇聯心理學中的係統觀點則是導源於黑格爾、恩格斯、列寧的整體性思想。
心理學的四種研究水平。心理科學知識、心理學研究可以分成四種水平。①研究人在社會關係係統中的發展,以及與此有關的心理現象。中心問題是個性,人們共同體的發展,社會心境的動態,心理氣氛,社會定勢等。社會心理學、民族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等主要就是在這一水平上工作。從而,心理學就和整個社會科學聯係起來。在這一水平上,對個性、活動和交往過程進行全麵研究。②研究個性的結構,需要、動機、能力和主觀態度的動態。在這一水平上,也研究活動、交往和整個行為的調節。勞動和體育心理學、工程心理學、差異心理學、年齡心理學等主要是在這一水平上工作。③研究心理過程的係統:感知過程、思維過程、記憶過程、情緒過程等。在前一水平上,這些過程是作為活動、交往、行為的“組成者”、在和個性心理特性表現的聯係中來考察的。而在這一水平上,它們就成了相對獨立研究的對象。絕大多數的心理學研究,長期以來都是在這一水平上進行的。普通心理學、心理物理學等都是在這一水平上工作。④研究心理過程的生理保證、機製,主要是涉及到一些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的跨界問題。自然,這四種水平的劃分是相對的,但是很必要的,有助於把心理學中積累起來的材料係統化、條理化。人們最常犯的一種錯誤就是把一種水平上的特殊規律直接搬到另一種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