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己推人,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比如一個輕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給人帶來難堪。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指出的“錯誤”嗎?絕對不會!
聰明的人總是直話不直說,說話會拐彎兒,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使聽者懂得話外之音。說話如直炮筒子般的人未必會受歡迎!
理論上講,待人處世中應該做到坦誠,不說假話,直來直去。而且在現實中,人們口頭上也一向把直來直去的性格,作為一種美德,備加讚賞。
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很特殊,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表麵上一套,實際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換句話說,就是嘴上說喜歡“直來直去”,內心深處卻並不喜歡“直來直去”。
直來直去,實際上就是“不給麵子”,使對方心中不快,以致造成雙方關係破裂,甚至反目成仇。事後想想,僅僅因為區區小事,非原則性問題而失去人脈,真是毫無意義,悔之晚矣!
朱元璋稱帝後,要冊封百官,可當他看完花名冊時,心裏又犯起了愁。因為功臣有數,但親朋不少。封吧,無功受祿,群臣不服;不封?麵子上過不去。軍師劉伯溫看出朱元璋的難處,又不敢直諫,一來怕得罪皇親國戚,惹來麻煩;二來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國家大事,不能視而不見,最後,他想出一個方法,畫了一幅人頭像,人頭上長著束束亂發,每束頭發上都戴著一頂烏紗帽,獻給了朱元璋。朱元璋接過畫,細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軍師畫中有話,乃苦口良藥。真可謂人不可無師,無師則愚;國不可無賢,無賢則衰!”原來,劉伯溫畫的意思是,“官(冠)多法(發)亂!”
劉伯溫此舉,不但未傷害到朱元璋的麵子,不犯龍顏,還道出了諫言:“官多法必亂,法亂國必傾,國傾君必亡。”畫中有話,柔中有剛,是待人處世高明的“說話會拐彎兒”,使聽者懂得話外之音,達到預期的目的。
說話委婉可以巧妙勸說上司改正自己所作出的錯誤決定,讓上司從你婉轉的話句中自己悟出應該如何去做。
有一次,齊景公讓養馬人給他養一匹他最喜愛的馬,不料這匹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讓人拿刀把養馬人肢解掉。這時,晏子正好在景公跟前,見左右拿刀進來,便阻止了他們,問景公道:“堯、舜肢解人體,從身上哪一部分入手呢?”一聽這話,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堯和舜都是古代明主,他們從來不用酷刑。便下令不肢解,而是把養馬人交給獄官處理。晏子又說道:“他還不知道自己的罪過,就要死了,請讓我數數他的罪狀,好讓他明白自己犯了什麼罪,然後再交給獄官。”景公說:“可以。”於是,晏子就數落養馬人說:“你知道你有三大罪狀,應判死刑。君王讓你養馬,你卻把馬養死,這是死罪之一;你把君王最愛的馬養死,這是死罪之二;你讓君王為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知道了肯定會怨恨國君殘暴,諸侯們聽到這樣重馬輕人,肯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甚至加兵於我們。你讓君王的馬死掉,使百姓積下怨恨,讓我國的國勢被鄰國削弱,這是死罪之三。你有這三條應判死罪的原因,就把你交給獄官吧。”景公聽了晏子的這些話,猛然醒悟,趕緊說:“放了他吧,不要為此而壞了我仁義的名聲。”
聰明的人總是直話不直說,說話會拐彎兒,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晏子如果直接向齊景公建議減輕刑罰,不但達不到目的,而且很可能會引起齊景公的不悅,到頭來事與願違,後果也很難設想。
由此可見,即使真理站在我們這邊,用最溫和的態度對他說“你錯了”,對方要接受這樣的事實都是困難的。因此,在好心提醒別人錯誤的時候,就必須運用一些技巧使對方察覺不到“你錯了”這三個字。一位人際關係學家對此說:“必須用若無實有的方式教導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記的、或者是一時疏忽造成的錯誤。”用若無其事或者提建議的方式提醒別人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人脈箴言
總之,不要對別人的錯誤過於敏感,不要執著於所謂正確的意見,不要輕易刺激任何人,這會讓你獲得更好的溝通效果。
3再深的友情也有距離
人之所以能夠從世間的萬事萬物中感受到和諧之美,全在於他與別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
有句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不要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近,關係就越深。有的人認為朋友相交多年,而且整天形影不離,也就百無禁忌了。其實,這種表麵很近的距離、很牢靠的關係其實是很危險的,就像走鋼絲一樣,不跌便罷,一跌下去,那將會是粉身碎骨!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個人的一生總會交到一些朋友,這些朋友中的大多數人隻能算是普通朋友,剩下的那一小部分人才可以稱得上是“死黨”。但是人們經常也會經曆這樣的事情:一些“死黨”無論先前關係有多麼好,最後都會失去聯係,有些是“緣盡情了”,有的則是因為一些矛盾導致“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