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莫入人脈沼澤,掃除人際關係發展的障礙(3)(2 / 3)

另一位朋友聽說此事後,也興衝衝地跑到京城,一進金鑾殿他就指手畫腳地說道:“我主萬歲!你不記得嗎?那時候咱倆都給人家放牛,有一次我們在蘆葦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著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裏,你隻顧從地上抓豆子吃,結果把紅草根卡在喉嚨裏,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紅草根帶下肚子裏。”朱元璋一聽,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在眾多大臣麵前竟然揭他的短兒。於是下令拖出去斬了。

後麵的那位窮朋友說話不得當,觸犯了朱元璋的忌諱,尤其是在群臣麵前揭短,也難怪會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無論是誰,口無遮攔地說話都是要不得的。即便當時沒有危險,但是和對方結下怨恨,終究是沒有好處的。

一般來說,在溝通中除了需要注意到上麵所提到的兩點外,還有些話題是不宜討論的。一是不要詢問對方的工資收入、財產情況、個人履曆、服飾價格等私人生活問題。這類問題一般都是多數人都忌諱談論的話題,如果你一味地提問,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侵害了對方的隱私權,這種失禮的行為是缺乏教養的表現,會自討沒趣。二是不要詢問女性的年齡,是否婚配。現代職業女性對於年齡和婚姻問題十分敏感,認為這是個人隱私。在與女性溝通時,切莫用“太太”一詞稱呼對方,也不要談論他們的體形肥胖,以免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

如果談話中,一旦對方表示不願回答你的問題時,就不要再繼續追問,趕快轉移話題。如果已經引起對方的反感要立即道歉,以免給自己日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不要由著自己的性子和習慣說話,這樣才能和和氣氣,皆大歡喜,切莫走錯路,踩到雷。

人脈箴言

許多人交友都會涉入一種誤區。他們認為好朋友之間無須講究客套。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親密信賴,如兄如弟,財物不分,有福同享,講究客套太拘束也太外道了。人際關係的密度並不是越高越好,“距離產生美”,不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設置為百分之百。要懂得運用距離效應。

7遠離謠言,不做令人討厭的“小喇叭”

溝通是為了傳遞信息,這種傳遞是相互的。而那些讓人討厭的“小喇叭”——散布謠言者們,顯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隻是單方麵傳遞了並不真實的信息,而致使雙方無法建立正常的溝通和人際交往關係。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即使麵對麵談話,也會出現雙方對某個問題理解下的偏差,更何況完全是從另外的人那裏聽來的,或者是自己隻憑一點兒表麵現象作的所謂的推斷,事情本身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而且還會在傳遞的過程中造成信息的缺失,使得聽者接受的信息和事情的本來麵目相差很大。這就是散布謠言給人們帶來傷害的原因。

最有力證明這一點的是中國曆史上“穿井得一人”的故事。

春秋時期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幹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種了一些旱地。因為他家的地裏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裏,一天到晚專門幹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一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