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忌諱就一直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意識。所謂“忌諱”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有人諱言“死”,有人諱言稱呼自己長輩的名字,有人忌諱諧音,正在得意的人忌諱說到失意的事情……要想溝通順利,那麼在人際交往中,你就不得不重視對方的忌諱。如果在溝通中不小心碰到了對方最不願被提起的事情,將會非常不利於我們的溝通,甚至還會因此和他人結下怨恨。
趙經理和沙經理很要好,誌趣相投,開玩笑習慣了,嘻笑怒罵無所不說,私下裏沒有保留的餘地,互相了解甚深,甚至對方的忌諱也是酒後茶餘的談資。在一次宴會上,趙經理喝得有點兒暈乎,為了表達對沙經理的曲折經曆和能力的敬佩,他舉起酒杯倡議說:“我提議大家共同為沙經理的成功幹杯!總結沙經理的曲折曆程,我得出一個結論: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須具備三證!”有人高聲問:“哪三證?”趙經理提了提嗓門答道:“第一是大學畢業證;第二是監獄釋放證;第三是老婆離婚證!”話音剛落,眾人嘩然,沙經理硬撐著喝下了那杯苦澀的酒。
這“三證”中的兩證無疑是沙經理的忌諱,但是他不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也不想讓人們議論,所以表麵上假裝若無其事的樣子,內心卻是充滿了悲憤和淒涼。這個故事就警示我們,在稱讚與自己的關係很熟很要好的人時,如果是當著其他人的麵,千萬不要冒犯他的忌諱。畢竟,每個人都希望給自己保留一塊私地,保留一份尊嚴。請尊重朋友的忌諱,不要開那些殘酷的玩笑。
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忌諱,在與其進行溝通時你就需要事先了解清楚。比如,對方的父母已離婚,你如果不知底細,任意閑談,在對方麵前談論其他人的父母早已離婚,說某某是個私生子……雖然你說的都是與對方不相幹的人和事,但是在對方聽來,卻並不是這麼認為,他會認為你是在指桑罵槐,揭他的老底兒。即使他不便立即發火,但內心卻是很難受的,對你的忿恨不問便知。
留心對方的忌諱,在交際上原是一件小事,在彼此之間的交往中卻是一件大事。你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冤家越少越好,如果嘴裏說話不慎而結了冤家,那是最不值得的。也許你花了多年心血建立起來的友誼,被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給毀了,確實非常的可惜。這就要求我們在人際溝通中做到以下兩點。
1.必須了解對方
既要了解對方的長處,又要了解對方的不足,這樣才能在溝通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和習慣,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諱,如果你對溝通對象的優缺點一無所知,那麼溝通的時候就難免會踏進對方的“雷區”,給溝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要善於揚善棄惡
在與人相處時,要多多討論正麵性質的話題,回避負麵性質的話題。有誰希望談論到自己不光彩的一麵呢?在溝通中,拿別人不光彩的問題來做文章,即便沒有觸犯到對方的忌諱,但是也顯露出你這個人的人品和道德,更何況忌諱往往就隱藏在這些負麵的話題中。因此,回避負麵的話題對誰都是有好處的。
與人交談時,要盡量避免正麵談論對方的忌諱,即便是為了特殊的需要或者大局而必須指出對方的缺點,也要講究正確的方法、策略。否則不僅達不到原來的目的,還有可能引火燒身。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曾經和朱元璋一起討過飯的兩個夥伴聽說後高興的不得了,他們決定前往京城會會這位當年的夥伴,也好沾點光。
其中一位朋友比較有學問,他對朱元璋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菜將軍。”此話很中聽,又勾起了朱元璋以前的回憶,於是下令獎賞了這個夥伴。